“一幢民国时期小洋楼的立面将被改造。”前不久,越城区中兴南路上一幢青砖小洋楼的外围搭起了脚手架,这一消息在网络上流传开来,引发市民热议。许多市民表示,绍兴是历史文化名城,不能这么鲁莽地对待这些上了年纪的古建筑。还有不少市民希望媒体能加强舆论监督,呼吁立即停止对老建筑的立面改造。
建筑是历史文化积淀的表现形式,承载着城市记忆。这幢楼的外围为何要搭起脚手架,是否真如传闻中所说的要立面改造?记者采访了相关部门和专家,了解了相关情况,把事实还原给市民。
A 小洋楼建于民国时期 整改是进行细节修缮
这是一幢三开间两层小洋楼,位于越城区中兴南路景岳堂国药馆旁,坐北朝南,占地约百平方米。大门朝南,砖木结构,青砖黛瓦,内设凹型长廊,前檐置平台,由青石构筑,东西两侧有阶梯,建筑本体外立面墙体采用四柱长拱四窗,整幢楼风格似中西合璧,颇为精致大气。
为了探求此小洋楼的来历,记者采访了文史专家、绍兴市乡土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何信恩。何会长介绍道,这是上世纪初来绍传道的美籍牧师邬福安夫妇与聂士麦夫妇所住的牧师楼,建成时间稍晚于大坊口的真神堂,现归属于柯桥区老干部局。邬、聂等人与高福林医师(福康医院创办人)一样都是在绍居住多年的中国通,对绍兴怀有深厚的感情,回国后仍不断派子女前来绍兴“探亲”,直到晚年依然念念不忘绍兴这块故土。故无论从建筑物本身的文物价值还是从基督教传入绍兴的历史研究价值来讲,这座小楼都是历史的见证,需妥善维护。
那么,为何小楼沿中兴路一侧搭起了脚手架,是否真如周边居民和网上传说的那样,小洋楼被列入市政美化沿街建筑立面改造范围呢?对此,越城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市景观美化”项目负责人孙科长解释道:“近期确实在实施市政美化沿街建筑立面改造项目,但在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前,我们便应绍兴市文物管理局要求,只计划对其北首圆弧处做部分仿古改造,整体建筑维持原状。搭起脚手架的原因是准备近日进行一些表面清洁、细节修缮的工作,不会去大幅改变其原先的面貌。”
B 古建筑修缮屡屡引发热议 翻修是否不可避免
粼粼的波光辉映着白墙竹影,婉约的江南蕴涵着翻轩骑楼,老街水巷与橹声灯影交织在一起,粉墙黛瓦勾勒出一幅隽永秀丽的水乡画卷——35年前,绍兴凭借着极富特色的水乡符号成为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近几年来,随着保护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的观念逐渐普及和深入,古城内人们的文保意识也日益增强。
相关部门的答复让不少市民笑称“虚惊一场”,此事件也折射出人们对古建筑修缮问题的关注度逐渐增强。近年来,全国各地修葺古建筑,乃至新盖仿古建筑的风潮越来越大,各种争议也从未断绝,许多修葺行为被批评为破坏文化,而非保护文化。人们纷纷讨论,古建筑的翻修是否无法避免?
这其中,有两种声音。一种说法是有些居民认为古建筑在今天大多只具备观赏性,实用意义已大部分消失,应顺其自然,不需翻修,且对老建筑进行任何形式的修建都属于破坏。另一种认为,翻修不可避免,否则,无论是多么精美的建筑,经历长时间的风雨侵蚀,都将残破不堪、岌岌可危。
对此,何信恩比较认同后一种观点,他说:“绍兴传统民居的色彩以黑、白、灰为基调,被人们称为黑白文化。在古树名木、庭园绿化和河湖水面烘托下的粉墙黛瓦传统民居,使城市色调十分和谐和淡雅,这也是很难得的一项城市特色,需要科学合理的传承下去。但对古建筑的保护不等于一动不动地任其受到自然损坏而不采取措施。关键是不能拆真造假,搞假古董式的所谓恢复旧貌,必须保持历史建筑的基本结构与原真性。”
C 通过科学的修葺 保留完整的文化韵味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必要翻修,而在于如何翻修。绍兴市政协委员袁文娟说,“老建筑的风格原貌不要轻易改变,要修旧如旧,对于还未列入文保单位的近代建筑,也应请专业人士前来‘把脉’,由专家制定周密的修缮计划,大限度的保留其文化精髓。”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lqfgqz.com/?p=5590
>> 转载请注明: www.lqfgqz.com 2021年10月17日 于 2号站-代理总代-二号站注册仿古青砖建材厂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