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夕阳洒下一片金辉,整个城市披上了蝉翼般的金纱,房屋也被笼罩在里面。
在顺德,建筑有中有着古代建筑风格的,有清晖园,西山庙,宝林寺等等。它们有着幽静的景色,有着让人安静沉思的魔力,在天空中勾画出来。通过了解,顺德的古代建筑有着相同的特色,它们大多采用在平面布置上采取以单层房屋为主的封闭式院落布置。房屋以间为单位,若干间并连成一座房屋,几座房屋沿地基周边布置,共同围成庭院。
清晖园里的飞檐青瓦,雕梁画栋,栩栩如生,还有那翘角飞檐,屋顶上的琉璃瓦在阳光下,灿灿发光。作文网像西山庙,庙里庙外多砖雕、灰塑、壁画及彩陶塑像,朴实逼真,形态自若,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它们的存在,形成了一片浓郁的中国风,更给人一种无法言喻的神秘,一种庄严的,不可凌越的崇高感。
当你走在长廊上,当你慢慢触摸那一间间有着悠远历史的房间,你就会发现,石柱墙壁上都会有着匾额楹联。这时,停下脚步,看看那飞扬的文字书法,体会着当时作者挥洒的豪情,你是否会感受到他所倾注的情感,是否也会醉入其中?这些无不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转身,继续走。
会有一汪轻轻漾动的水池,幽绿的水在微微吹拂的风中泛起层层涟漪。在你被这触动心弦时,是否会发现过在水中灵动的游鱼,宋代的楼钥曾说过:“水真绿净不可睡,鱼若空行无所依”。水面平静时,唐代着名诗人白居易曾写下的:“水心如镜面”。那从繁密的枝丫中投撒的光,落在地上,斑迹驳驳。从朱红色的回廊上倚栏回望,那种暖暖的感觉,没有亲身体会过的人是不会懂的。
眺望远处。在山间,矗立着一座塔,别具一格,给人以力的启示。古老的塔,虽然经历过一场血腥风雨,有着战斗的痕迹,塔身那触目惊心的子弹洞,仿佛在诉说着当年战士为了守塔的英勇,这酣写的历史。庆幸的是,如今它依然那么挺拔高大、古朴雄浑。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在塔顶眺望。在黄昏下,太阳在山顶上留下了一道长长的余辉,那座古老的塔在夕阳的照耀下,如同一柄耸立的宝剑。
夜幕徐徐降下帷幕,周遭的景物像泼洒出的水墨画一样,静静地沉寂在脚下。离开之前,回首,才暮然发觉,这庄严而又不失典雅的府宅般的建筑竟然是那么的令我恋恋不舍…
瓦,一个在建筑中相当受欢迎的茶农,那么,对于建筑材料了解的人就更应该知道青瓦、仿古青瓦、青砖等,那么具体它的作用是什么呢?有没有非常的重要的呢?
今天青瓦厂就告诉大家青瓦在古建筑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说,制作青瓦的材料,与其他的砖不一样,制作青瓦的是粘土,粘土,它是铝硅酸矿物经过长时间的风化所演化过来的产物,因为它拥有着非常强的粘性所以才会这么的受欢迎,一是铺屋顶用的建筑材料,形状有拱形的、平的或半个圆筒形的。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青瓦可以做成多种风格的屋面,因地制宜,有些地区适合小式建筑,有些地方就比较适合大式建筑,那么,青瓦都是可以满足它的,可以说,青瓦是一个拥有着三千年的历史的产物,它所经历的变化,也可以说是它的演化,一直都是以优质。美观、质朴的优点亮相的,成为了我国传统建筑中必不可少的主材料。大邑地处川西鹤鸣山,是白垩纪地质公园龙门山脉与古临邛山脉相联之地,盛产烧制优质瓦材的主要原材料——“粘土”。当然,也正是因为这样好的先天条件,所以此地的青瓦历史悠久,成为如今的重要基地。
秋天,秋光绚丽,金风送爽,是外出的美好时机。我和爸爸自己开车来到岳阳楼,今天的游人特别多,门前宽大的平地上人来车往,熙熙攘攘。大门墙上有一幅气壮山河的对联: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走进公园,呈现在你眼前的是五彩的鲜花,红的、蓝的、黄的、白的、紫的争芳斗艳,花上不时有蝴蝶欢蹦乱跳,把公园打扮得格外漂亮、高雅。
向左拐,来到岳阳楼神殿。神殿里有一条石头铺成的石板路,刻着各种各样的字画,这些字画都出自名家之手,让你大开眼界,好似置身艺术的海洋,神殿中央有一座金光闪闪的岳阳楼缩景,它十分逼真,比真岳阳楼还气派。
向前走,有一个古老庄严的点将台。点将台为三国东吴将领鲁肃训阅水师之地,始建于1700多年前,临湖而立,自然形成,活生生再现了岳阳英雄豪杰的历史。
观完点将台,去登主楼—岳阳楼。岳阳楼主楼共三层,飞檐走角,金黄的琉璃瓦,朱红的宫墙古香古色,仿佛是件精美的工艺品。走进楼内,范仲俺的《岳阳楼记》悬挂在墙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陶醉了五湖四海的朋友。站在楼顶,远望浩瀚的八百里洞庭湖,隐隐约约的君山,个个感慨万千。
啊!岳阳楼你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瓦,我说的是土瓦。土瓦,据说从西周开始零星出现,至东周广为使用。
我看见最老的瓦,也只有一百多年历史。是在一个古镇子上,风一吹,吊脚楼上的房顶,那青瓦上的鸟粪,簌簌而落,我也没躲闪,扑进到嘴里几粒。那次,间接尝到了瓦怕一点味道,因为那鸟粪结竟在瓦上风雨里浸透和缠绵过。它有一点苦,有一点涩,这像我一直咀嚼过的那些人生况味。
在我故乡乡场野外,有一烧瓦的瓦窑。一个少年,曾经望着炉火熊熊,那些泥土做成的瓦,我似乎听见它们在火中的嘶鸣。泥土转世为瓦,这些瓦,被一些喝了高粱酒、红苕酒的汉子挑到山坡上、沟壑里、大树旁堆下,把瓦一片一片盖上房顶,成为新房。
就在那些瓦下,我的乡下亲人,还有老乡,他们卑微而倔犟的人生,在泥土里匍匐,翻滚,最后,归隐于泥土。所以,我似乎一直相信宿命的存在,在青瓦覆盖的小小房屋下,他们的人生,也默默地被覆盖。
前年我回到故乡,整个村庄,在风里孱弱地呼号,像我写诗的一张纸那样薄了。整个村庄,就剩下了不到一百号人,他们执着地坚守着。梁老汉,就是守护村庄最老的一个人,他八十七岁了。
我想在梁老汉家住一晚。梁老汉还腿脚麻利,用柴火烧饭,用土碗盛菜。梁老汉往土灶里添柴时,腾起一股烟子,从灶里急着飘荡出来,蹿上梁顶,从青瓦的缝里扑出去,与天空中的雾霭会合。晚上,下起了雨,我同梁老汉闲聊,听瓦上雨声,想起一些流光,如安魂曲。
第二天早晨,我一个人,坐在山坡上,望着梁老汉那青瓦房顶,那些层叠的瓦,如在苍凉之水里,老鱼卢伏的鳞。这老瓦房,经过了那么多年风霜雨雪的飘摇,还像梁老汉一样健在着。梁老汉带着得意的神情告诉我,有一年不远处遇到了泥石流,房子居然没被抖垮。这就你一些卑微之人的命,贱,但顽强。青瓦上,有深深浅浅的青苔覆盖,瓦被浸透得草一样的颜色。我有一种冲动,坐在房顶上去,喝一碗老酒,醉了,就把青瓦当床,睡去。
我想起,城里的诗人老马,有一年看到大水从逶迤群山而来,因为要修电站,老城的下半身,就要在波涛之下睡去。老马,被一个人提了酒,坐到他祖上留下的瓦房顶上,一个人,边喝边哭,边喝边唱,手舞足蹈。我就在瓦屋下,守护着我的这个诗人朋友。这城里的一些人,他们把马诗人当作一头怪兽,我得把他视作一头熊猫,好好保护起来。
而今,在老马的书房,还有几片瓦,那是他从老屋顶上抢救回来的。有一天,我去看他,老马出去跑步了,他要锻炼,减脂肪,减欲望。门没锁,他似乎知道我要来,那是一个大雾天气。我推开门,在他书房,我摩挲着那青瓦,都感觉到有老马的多少掌纹了。望着那青瓦,我一时恍惚,想起多年以前,它在炉火里的冶烤,滚烫的温度,而今,冷却在一个怀旧者的房间。我在老马那里看见一句诗,他说,火焰一旦凝固,就成了白色,比如水里,就有白色火焰。那么,泥土呢,它在翻滚的大火里,冷却下来之后,是不是就是这瓦的颜色,被氤氲时光洗染,流光浸泡,成了青,黑,褐色……
老马回来告诉我,他感觉自己活得就像这老瓦一样,人生从喧哗到沉寂,从沸腾到冷却,到最后,自己把自己收藏,安放。
瓦,一个在建筑中相当受欢迎的茶农,那么,对于建筑材料了解的人就更应该知道青瓦、仿古青瓦、青砖等,那么具体它的作用是什么呢?有没有非常的重要的呢?
今天青瓦厂就告诉大家青瓦在古建筑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说,制作青瓦的材料,与其他的砖不一样,制作青瓦的是粘土,粘土,它是铝硅酸矿物经过长时间的风化所演化过来的产物,因为它拥有着非常强的粘性所以才会这么的受欢迎,一是铺屋顶用的建筑材料,形状有拱形的、平的或半个圆筒形的。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青瓦可以做成多种风格的屋面,因地制宜,有些地区适合小式建筑,有些地方就比较适合大式建筑,那么,青瓦都是可以满足它的,可以说,青瓦是一个拥有着三千年的历史的产物,它所经历的变化,也可以说是它的演化,一直都是以优质。美观、质朴的优点亮相的,成为了我国传统建筑中必不可少的主材料。大邑地处川西鹤鸣山,是白垩纪地质公园龙门山脉与古临邛山脉相联之地,盛产烧制优质瓦材的主要原材料——“粘土”。当然,也正是因为这样好的先天条件,所以此地的青瓦历史悠久,成为如今的重要基地。
如今,生活条件的改善,使得我们更加在意精神生活,尤其是在住房方面,那么,如今最盛行的就是仿古青瓦了,因我们对于美的不断认知,所以渐渐的,一些青瓦厂、青砖厂也在慢慢的强大起来,下面我就为大家说一说仿古青瓦的规格特点吧!
仿古青瓦,它是由粘土烧制的,呈青灰色;粘土是某些铝硅酸矿物长时间风化的产物,具有极强的粘性而得名,一是铺屋顶用的建筑材料,形状有拱形的、平的或半个圆筒形的等;二是用泥土烧成的瓦盆或瓦器;三是瓦特的简称。瓦适用于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砖木混合结构等各种结构新建坡屋面和老建筑平改坡屋面;适用坡度15-90度,适用温度-50℃-70℃。
仿古青瓦主要构件及配件:勾头、滴水、筒瓦、板瓦、脊瓦、挡勾、博古、正吻、三连砖、瓦条、圆混、双龙戏珠、宝顶、花盘子、跑兽、角尖、花边、瓦脸、等。
夜凉如水,繁星点点;苍穹天空,淡如泼墨。似乎有淡淡的甜香飘来,带着遗忘以久的童年。儿时生活,晃如一弯澄清的山泉,荡起阵阵的涟漪。 在我们村,有一条贯穿全村的清河,细细蹲下来观看,总会发现在水底微微漂动的水草,以及水草丛间,来来回回游徊的鱼儿。灿烂的阳光下,清凉的河底常有悠悠的气泡颤巍巍浮上水底,漾出一圈圈闪着金光的晕朵。 清透的小河边,一座座错落有致的青瓦房,浑身散发着平和。但那苍老的青瓦,却使它凛然若天山之雪,端庄不可侵犯。 青瓦多是历代相传,细细算下,约摸已有两百年的历史了。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它静立在天地间,笑看人生百态。经过了这日日夜夜,它早已不是原来的模样。透黑的青瓦,形状极像老人折银锭用的面,两边稍稍弯曲,成江南水乡中随处可见的小石桥一般。 家家户户的房瓦,不尽相同。各屋的瓦有各屋的样。并不是十分整齐有致,但在交错中却透出一份恬淡。盖瓦时,家里大多没钱。所以买了瓦,都是当家的一片片亲自盖的。每一片瓦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故事。老人说的“没有同样的人,没有一样的瓦”,大约也就是这个意思。 绍兴古镇,江南水乡,春夏交接之际,常常纷飞着细密的雨丝。雨丝如发,似如织的锦帘,悠然从天际飘下,也常有飞燕在其间穿梭。氤氲的水雾中,青瓦若隐若现。像被打湿的水墨画晕染出一片片诗情画意。瓦片像稳健的考古家,向雨点儿低低述说着古越百年历史。神秘而古老的传说,错综复杂的宫殿往事,潇洒飘逸的奇人轶事,在这一片静默中流芳。 柔美的白蝶在青瓦上留恋地起舞,翩翩扑翅的风华,是古越人的印证,亦为古越城的淡泊。
北京是历史悠久的古都,珍贵的文物数不胜数,说它的古建筑是这座城市最有价值的不动产,应该没有人反对。长城、故宫、天坛、十三陵是北京最知名的古代建筑,在那里人们可以瞻仰往日皇家的威仪。但是,一些不太被人注意的古建筑,也包含了这座城市的很多故事,让人回味不已。
天坛
在天坛里,有一处“小皇宫”却往往被人忽略,这座“小皇宫”就是位于天坛西侧的“斋宫”。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的地方。每年的冬至,皇帝要到天坛祭天,祈祷五谷丰登。按古礼,皇帝须在祭天的前三天,到斋宫进行斋戒。这三天里,不吃荤、不饮酒、不近女色、不听音乐、不理刑事等等,对于一向锦衣玉食、纵情声色的皇帝来说,这当然无异于囚禁。于是,在雍正以后,又在紫禁城内另建一所斋宫,每逢祭天,先在宫中“致内斋”,到举行祭礼的前两三个时辰,才到天坛的斋宫“致外斋”。由此看来,天坛的斋宫成了皇帝祭天前的休息之地。
天坛的斋宫在祈年殿西南,圜丘西北,三处成鼎足之势。紫禁城有两道城墙——皇城与紫禁城;天坛的斋宫也有两道城墙:外有砖城,内有禁墙。环绕紫禁城的有护城河,内有筒子河;环绕天坛斋宫的,在砖城与禁墙外也各有一条护城河。横架在两条河上各有三座汉白玉桥。而且在砖城四角,各有驻军的房屋五间,也与紫禁城四座角楼相似。足见其建制同于紫禁城,只是规模小得多。
走进天坛斋宫两道宫门后,坐西朝东有五间大殿,绿琉璃瓦,重檐斗拱,雕梁画栋,整个建筑庄严华丽,这是斋宫的正殿。殿前左边石亭中,供有铜人一个,据说是唐太宗的宰相魏征,他手捧写有“斋戒”二字的牌子,提醒皇帝勿忘斋戒。右边的石亭中放着时辰牌子,告诫皇帝按时辰斋戒、祭天,切莫错过时间。
按明、清两代的制度,皇帝所居一律坐北朝南,且全部宫殿门廊都用黄琉璃瓦,何以天坛的斋宫却坐西朝东?原来这些皇帝自命为奉天承运的“天子”,既然是“天”之“子”到天坛来祭天,不啻是儿子来祭父亲,当然不能妄自尊大,所以斋宫只能坐西朝东,而且要用绿琉璃瓦了。
透过阑杆,入眼是淡淡的月光,放佛于云间穿梭。此刻,我的心情是安静的,如水般似一面镜子。心不再恋,你发际的香,这种恍如隔世的感觉,怕是随这寂静的时光,黯然尘封。
执笔,于闲暇的时间里勾勒心情的轮廓,恬睡时或是行走。六月的蝴蝶,挥动躁动不安的双翅,烈日高歌,词里活跃着童年那份最真挚的感动。伫立窗边,闭上双眼,阳光下那已长满青苔的乡间小路,斑驳了人来人往的方向。幸福,不及眉间的长,牵手抵不过生活的冲淡,只有最简单,极其简单的心,才可于人潮泛舟,而不倾斜。
我喜欢这安逸的时光,静静微笑,静静老去。瓦片外的天空,我知道那是不可避免的人生,可是在此之前,我想先酣睡一番,不是厚积薄发,而是尽情享受,也是在出发。
我想,每个人都有一段孤独的时光,必须要自己走过,这是一段历程,也是对自己的肯定。长大,改变的不仅仅是容貌,更是自己历练后沉淀的心境。阿狸呓语里有这样一段话,说:即使蒙上双眼,也不再惧怕失去方向,因为,哪怕独自行走在黑暗里,也始终有一束温暖的光,在心底照亮。初读时就甚是喜欢,索性背了下来。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我觉得那一束温暖的光,并不是表面所呈现出来的来自亲人或爱人,也许是朋友的爱,而是心底最坚定的信念,连自己都佩服,虚无二根深蒂固。
夕阳,躺在黄昏的瓦片上呼吸。我用手轻轻摆弄眼前花花草草,这种惬意的感觉,我温习了无数遍,却还是乐此不疲。我妈妈常笑话道:又不是女孩子,摆弄这些东西干吗? 我理由甚是骄傲:我这是为地球做贡献呢! 我喜欢眼前这些绿意盎然的小东西,感觉像是一个个小小的生命,在眼睛里活过来了。我经常给小妹介绍我的成果:这是落地生根,这是太阳花,这是仙人球,这是仙人掌,这是……(有一些无法得知名字,无法介绍)。我把它们栽在一个个小瓶子里,摆放在楼杆上,任风吹日晒,迎朝阳,送晚霞。
瓦片下的寂静时光,我想,这是一首美丽的童谣,我想唱给每一个喜欢安静的孩子听。我愿把自己当成长不大的老男孩,青瓦,闲书,时光与我。
斜倚栏杆,夕阳渡红了这一树枝叶。顺着枝叶往下望,是一平顶小屋,顶上积了一层落叶,叶许是因风的追赶而抱团蜷缩在一角。蓦地发现,这小屋平顶,竟不是瓦片,而是一些成瓦状的特殊材料。再远目四方,不远处的城市房屋楼房,都没有陶瓦屋顶,寂寥廖的。城市里,瓦片消走的步伐很快。而在乡村,它的身影却是随处可见的,它是一家人户的屋檐庇护,是一个村落的见证。即使人没了,屋空了,瓦片还是在的,风吹日晒,总是在那静静地看着。
犹记得,下雨天,辣椒时节。屋外雨大微冷,不能外出,一屋子人便围坐在一起,中间放个大圆竹盘,竹盘是用竹篾编制成的,每家每户都有一个。竹盘里满是大红辣椒,干瘦通红,,要剁成辣椒粉,因在灶台上用微火烘烤着,有一股呛人的辛辣味儿。一家人就这样坐在堂屋里,接着门缝里透进来的天光,择着红辣椒,将长细的椒蒂摘下。堂屋里的天光,多是从头顶的屋顶上透下的,屋顶是瓦片搭建铺成的,像一只一整片的鱼鳞,又像一只覆护的鸟翼,为我们遮风避雨,给我们安心温暖。也能听得到屋外雨珠沿屋檐滴落的声音,清亮圆润,可以知道雨势的大小急缓,可以想象台阶下方的坎里满是一脚就可以溅起水花的清水。坎里的许多小凹洞,或许有加深了,或许是因为它们常常接抱住从屋檐上飞身而跃的雨珠吧。瓦是瓦顶的精灵,虔诚忠实地匍匐着,忍受着日晒雨淋,经受着流年的剥蚀。
满是瓦片的屋顶难免漏水,便有一种人专门从事这门工作,“捡瓦人”。他们的这样工作便是爬上屋顶,找到漏水的地方,换上新的瓦片。只是现在,很少能见到“捡瓦人”了。人们的房屋很少漏水了,瓦片的改进。夏天多雨季节,屋顶漏水,只能用水桶承接着,听着水“叮咚叮咚”的有节奏的水滴声。“捡瓦人”照着屋主的提示,他们踏登高木梯,攀上屋顶,揭开一整片地方的瓦,让下边的躲远点,将破的瓦片从屋顶飞扔下来,再重新铺盖上新瓦片。从下面往屋顶上张望,太阳晃眼,“捡瓦人”衣着简陋,脚踩一双迷彩劳工鞋,上身一件人字背心,脖子上挂着一条擦汗的毛巾,头上是一顶白亮的草帽。他们短小精悍,跨开脚蹲下身,稳稳地立在单薄的屋梁上。要是他们脚底生滑,后果回事怎样,都不愿意这样想,相信他们“捡瓦”的手艺。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敢攀屋梁的勇气,可与天上的金灿阳光相媲美。捡瓦人终于爬下了楼梯,屋主赶紧上前递上一杯茶水,“辛苦你们了啊!喝杯茶,解解渴!”。打开水龙头,水哗哗下流,接盆水,放上毛巾,“快来洗洗脸吧,上面挺热的!”。回到厨房做菜,跟堂屋里扇风的“捡瓦人”闲聊着,“肚子饿了吧,再等会儿,我就在做菜呢!”。瓦换好了,屋顶也不会再漏雨,屋里,是淳朴的人情。
关于瓦的许多东西都在日渐消逝。火炉红旺的烧瓦场小山包没了,这样也好,没有滚滚升腾的浓烟。瓦的新品种也日渐流行,琉璃瓦,红的,蓝的,黄的,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很张扬美丽高贵。
只是,我最爱的,还是这黑瓦。江南水乡墨韵,正是这黑瓦白墙。黑瓦,是那么的忠厚朴实,故事在里间千回流转,风吹不走,雨打不去,绽颜在屋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