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和楼,始建于金末元初,元、明、清均有修葺,遗憾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毁。如今修复的阳和楼,基本再现了传说中的历史风貌:七楹长方形的楼体,建在高敞的砖砌台基上。南面为正,悬挂写有“阳和楼”的楷书大字牌匾。七楹外东西各有一间碑亭,楼下有门洞,左右各一个,行人车马可以通行,东侧有阶梯可上下。
阳和楼位置绝佳,正如梁思成先生当年的题词:“凭槛送目,可抚四塔”,“北瞻恒岳,南瞰滹水,右挹太行之晴岚,左观沧海之旭日”。位于正定中轴线“龙首”的阳和楼,堪称古城“九楼四塔八大寺”的统领,故有“八楼匝地拱阳和”之说。驶过正定的南城门,北行三四百米,一座高大的建筑物拔地而起,又重现了1933年梁思成初见阳和楼时的情景:很高的砖台,上有七楹殿,下有两门洞,将街分左右……。
旧日的阳和楼下,是热闹的“坊市”。元人纳新在《河朔访古记》中写道:“左右挟二瓦市,优肆娼门,酒垆茶灶,豪商大贾并集于此。”所以,它不仅仅是文人墨客登高望远的场所,还有一项重要作用——观察市场动态,管理市场。市场管理人员登此楼上,勾栏瓦舍,坊市店铺,尽收眼底,街上来来往往的众人,一举一动皆清晰可辨。文人雅士喜欢登阳和楼把酒临风,吟诗作赋,聚集在阳和楼上研讨作品,交流创作心得。正是在阳和楼上的一次次碰撞中,元曲从民间俚语入诗,转向创作的文人化、专业化,最终成为“一代之文学”。阳和楼的舞榭歌台,就是孕育元杂剧的风云场,河北作为元曲的主要发祥地,与阳和楼有着扯不清的关系。所以有人说,中国历史上名楼众多,却没有哪一座楼对文化的影响能够超越正定的阳和楼。著名的中国四大名楼,均因一首诗词而起,但正定阳和楼,却是元曲、建筑艺术之集大成者。
对于阳和楼最具特征的梁枋和斗拱,梁思成先生曾详细观察,并兴味盎然地进行过比较性研究:“它虽没有宋式的古劲,但比清式斗拱却老成得多多。五铺作,单拱,出双下昂,计心造,单是单拱一项就非明清所有。下层昂实是假昂嘴,但是上层昂及耍头都挑起后尾。宋以前的昂多挑起后尾,明清溜金斗则假昂在下,而将耍头及撑头木加长挑起。此处所见则一昂是假,一昂是真挑起,同时耍头后尾也挑起,这个或许可以说是晚宋初明前后两种过渡的式样。且可作昂的蝉递演变得实在的证例。补间铺作第二昂下用华头子承托,本是宋制,但在柱头铺作,则用平置的假昂,而在昂下刻作假华头子,如北平智化寺斗拱之制……”通过这番“比较”,梁思成先生兴奋地表示,阳和楼“使我们心花怒放,知道这木构是宋式与明清式间紧要的过渡作品”。
阳和楼正南面的关帝庙,也一并得到修复,狮子、旗杆、牌楼、平台、石栏……与梁思成先生当年照片中记录的情状,基本相符。据知情者透露,修复一新的阳和楼,外观保持原有风貌,内部则采用现代结构技术。主持复建工程的清华大学教授郭黛姮,正是梁思成先生的弟子,曾主持过杭州雷峰塔重建等工程。复建工程设计主要参考梁思成先生当年的图片、测绘等资料。不过,由于时间紧迫,梁先生当年来不及画很细的图。复建设计者只好结合他当年拍摄的照片,再参考历史上同时代的做法,由此推敲测算出确切尺寸。
如今,经过各方的不懈努力,古城正定这座地标建筑终于盛装归来。高高矗立在眼前的阳和楼,正如梁先生当年的记述:“其布局略似北平的天安门端门”。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lqfgqz.com/?p=6279
>> 转载请注明: www.lqfgqz.com 2022年02月05日 于 2号站-代理总代-二号站注册仿古青砖建材厂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