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号站注册登录网 > 2号站注册_形式独特的永昌钟鼓楼
2022
02-04

2号站注册_形式独特的永昌钟鼓楼

永昌钟鼓楼,又名声教楼,位于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的城中四街交汇之处。永昌钟鼓楼,始建于明神宗万历十五年(1587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该楼东西宽22米,南北长23米。分楼阁和楼台两部分。台基边宽22米,高7.2米,通高24.5米;楼阁重檐,殿顶二层三檐,左右楹窗,置格扇门,斗拱上层为双翘无昂,钟鼓楼一层西南角一层楼台上置一口大铁钟,顶冠圆状,形似铁刹,造诣精湛,铁钟重 800 多公斤,铁钟四壁篆刻铭文。在鼓楼二层有一面真真的祁连山牦牛皮大鼓,鼓架层层叠涩,雕刻花纹燕雀,有展翅欲飞之势,殿宇楼阁,画栋雕梁,飞檐红柱。
 

 

远观永昌钟鼓楼,它的外形与其它地方的钟鼓楼似乎也没有多大的不同,但细细观察,还是可以发现这座建筑与国内很多地方的钟鼓楼不同。在历史上永昌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这一地理特性造就了钟鼓楼独特的建筑形式,具有蒙汉党项等多民族文化交融一体的风格。从艺术造型上看,形体是由屋顶,木构架,台基三大要素所构成,沿袭了汉朝的做法,是我国民族建筑风格的主要特征之一;从平面布局看,钟鼓楼设在全城正中,掌管全城作息和夜禁时刻,是元朝的制度,也是蒙古族建筑的布局手法,它置钟鼓于一楼,与宋金明清时期 ” 鼓楼在东 , 钟楼在西 ” 的形制不同 ;从建筑形式上看 , 盝顶式屋顶是元代常见的造型之一,明初,元朝宫殿多被拆除,唯独永昌钟鼓楼上有蒙古族风格的宝顶,这在国风的古建筑中尚无先例。

 

永昌钟鼓楼还有一个特点 , 就是在盝顶之上加了一个八卦宝顶 , 突出了民间盛行的五行之说 ; 其四 : 围栏共分三格 , 扶手下一空格 , 中有垫墩 , 中间一小格 , 用木版装实 , 刻有卷草花纹图案 , 下一大格 , 用木版装实刻有降幕云图案 , 系西夏宫廷建筑风格。另外 , 三层楼室内五片直彩的第一到第二片直彩间 , 置一小斗 , 系宋代建筑风格。其五 : 从油漆彩画看 , 柱、门、窗为深朱红色 , 斗拱青绿间色 , 即兰升斗间以绿昂拱 , 绿升斗间以兰昂拱 , 分别以三青三绿及绿华退晕 , 墨线压边。斗拱板面涂红底 , 画兰绿火焰三宝珠 , 均为典型的明代州城彩风格——旋子彩画。
 

 

地基四面开拱洞,通达四街。四个拱门之上,分别刻有 ” 大观 “、” 迎薰 “、” 宁远 “、” 镇朔 “。楼上每面挂匾三块,共十二块,其文东为 ” 丽日摩云 “、” 民淳俗美 “、” 金阙迎恩 “;西为 ” 中天一柱 “、” 怀柔西域 “、” 玉关通道 “;南为 ” 文运天开 “、” 奎壁联辉 “、” 云锦天香 “;北为 ” 声闻四达 “、” 保障金川 “、” 威宣沙漠 “。整个建筑结构严谨,造艺精湛,高耸挺拔,典雅宏伟。登临其上,祁连雪峰,金川碧野及城郊风光尽收眼底,是 ” 声闻四达 ” 之名楼。虽然只有短短56个大字,却是对永昌这座千年古城最为真实的写照。

永昌钟鼓楼历经400多年风雨的浸润,能完整地保存至今实为不易。早在顺治和乾隆年间,就已多次维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大地震,曾让它遭遇灭顶之灾,楼体倾斜下陷,部分构件断裂脱卯,楼顶层层渗漏,时有倒塌危险。新中国成立后,又多次组织维修工作,其中1984年正式动工对钟鼓楼进行了落架重修。这次维修坚持“修旧如旧、保持原样”的原则,通天柱选用优质红松,椽材精选祁连云杉,飞头斗拱多取原件;用南山石制础,以钢筋混凝土固基;由北京琉璃制品厂重造琉璃瓦兽八卦式宝顶;对损坏的风铃等原件,均恢复原样……

永昌钟鼓楼已经成为永昌的地标性建筑,整个建筑结构谨严,造艺精湛,高耸挺拔,雄伟壮观。1981年甘肃省将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又被国务院升级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捐 赠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有用处,请支持作者!鼓励作者写出更好更多的文章!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