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号站专用通道 > 2号站注册登录_斗拱价格、水泥斗拱,斗拱-中国古代建筑的“脊梁”与神韵
2022
01-19

2号站注册登录_斗拱价格、水泥斗拱,斗拱-中国古代建筑的“脊梁”与神韵

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相比,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体系。数千年来,中国体系的建筑,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或者说互为影响,它对中国文化的建树与传播起着明显的标志性作用。中国古代建筑在形态上的最显著特征就是有一个大屋顶,这种屋顶不但体形硕大,而且还是曲面形的,屋顶四面的屋檐也是两头高于中间,整个屋檐形成一条曲线。硕大的屋顶,经过曲面、曲线的处理,显得不那么沉重和笨拙,再加上斗拱来装饰,就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富有情趣的一部分,古代文人欣然称之为“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在严谨与庄重中还能透出几许灵动,就因为凌空翘起的飞檐斗拱划出了一道弧形的轮廓线,使覆盖面积很大的屋顶变得轻巧起来,成为极富神韵和表现力的一部分。

斗拱,层层出跳,繁复无比。一望即知它有增大挑檐的作用,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作用?比如把头绞项作,毫无出跳,用一个泥道栱,究竟是为什么?实际上它可以增加桁檩与柱的接触面积,减少梁端地剪力。即使是在现代工程中,梁端剪力也是工程中需要特殊注意的问题。极容易在地震、人员聚集等极端情况下发生断裂。古代房屋的一排排桁檩可以看作是一组超静定梁,屋面层是一组空间桁架。铺作层作为两者之间的连结,斗栱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说白了,斗栱就是一组复杂的空间桁架。负责把枋,桁传下来的纵向荷载;椽,飞子传递下来的斜向下荷载;因为柱的侧脚和生起而形成的斜向内荷载等不规则方向的荷载整合呈纵向荷载,向下传递,一路通过柱,柱础,台基传导到大地。在其中,屋面荷载分解一下,是垂直向下和水平向内。由于重力的作用,柱的生起与侧脚也会产生一个水平向内的分力。这必然造成柱头与栌斗之间榫卯结构上的剪力。

历数斗栱这一空间桁架总承载的荷载大多是从上到下的,从外向内的。而几乎不见从内向外的荷载。照理说,这样的条件必然造成栌斗与柱头之间存在剪力,柱头榫卯出现弯矩的情况。这种弯矩的存在对于斗与柱之间的榫卯结构是致命的。然而事实上这一弯矩却几乎没有出现,究其原因,是从唐代就定型了的构件——下昂解决了这一问题。大多说下昂这一构件起到了杠杆的作用,将昂尾插在草乳栿下,用草乳栿上的荷载来平衡昂首耍头传下来的荷载。这种说法,十分中肯,但是是从局部出发的。迄今为止本人未见从宏观角度认识下昂的论断。下昂由于其从内上向外下的斜势走向,将草乳栿传递下来的纵向荷载变为斜向外下的荷载,出现一个向外的弯矩。这就可以平衡掉向内的弯矩,从而使得柱斗榫卯的水平面的剪力为零。这对斗拱根基的稳固,铺作层的稳定,乃至整体木架构的长久保存是十分重要的!  

明清下昂的由真到假的变化与柱子的侧脚与生起的消失几乎是同时的。只能说,这两者其实也是配合的。如果只是柱的侧脚与生起消失而下昂不做变化,倾斜的下昂必然会造成在柱头榫卯上存在向外的剪力。所以,下昂在翘之上的那一段变水平了。总体来说,斗栱这一构件集科学性,艺术性与一身。尤其是唐代斗拱,体量硕大,出檐深远,卷杀极具弹性,与盛唐气象非常相符。建筑是空间的艺术,而简洁性与构造性是装饰元素的必需。而唐代斗栱几乎在结构性与装饰性上的结合做得已臻化境。然而随着斗拱的逐渐变小,变繁,中华民族的性格也渐渐开始缺少了尚武的博大之气,开始了对繁礼冗节的过分追求。斗拱的结构性越来越小,到最后铺作层名存实亡,斗栱退化为檐下的一排雕刻品。

实际上清代的殿堂在结构上已经属于宋式的厅堂建筑,殿堂建筑遂不见矣。斗拱的退化,应该就是审美观念与结构需要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是明清繁文冗节的大行其道这一精神现象造成了对繁密小斗拱的审美需要,而不是唐代简洁硕大的形象。于是斗栱便由大变小,由疏朗变繁密。其次是明清朱程理学的泛滥,造成了对过分平,直,正的审美需求。为了使得物质服从于精神需要,屋脊的曲线,檐口的曲线就全部变直,两山部分由斜变正。于是生头木消失了,柱的生起取消了,柱的侧脚也取消了。这些构件已经消失,为了保证柱头榫卯不出现外向剪力,所以,下昂必须变化。于是,下昂成了假昂。      

捐 赠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有用处,请支持作者!鼓励作者写出更好更多的文章!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