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寨,以红色精神为冠,明清过往为袍,兵防文化为骨,在历史长河中放射出熠熠光辉。而这样一个奇绝的建筑,近年却恍如昨日黄花,面临着”自生自灭,逐渐损毁”的窘境。7月9-13日,怀着文化传承和遗址保护的使命感,中南民族大学社会实践团队前往湖南汝城县石泉村进行实地调研。
图为:胡氏族谱 李开才 摄
巡游书页祠堂,叹古寨之史
据《胡氏家谱》记载,上古寨故址在道光庚戍年间已存在,具体修建时间已不可考。但毋庸置疑,上古寨为胡氏世代避乱之良所。几百年的共存相依,胡氏与上古寨的联系已融入血脉。
有幸借阅了《胡氏族谱》,了解乱世悍匪胡凤璋与上古寨的”爱恨纠缠”。年事颇高的村书记缓缓向我讲述了了胡凤璋的一生。胡凤璋,名训忠,字金堂,为家中长子,年少离家,中年归乡。虽然他曾一度为匪,但积极抗日,曾经在这里组建了抗日会。”村书记回答。接着,他又向我们介绍说,近年来陆陆续续有红军后代来上古寨。去年汝城红色旅游节时,朱德的孙子前来参观。老人的笑容里,隐隐的都是对上古寨的欣喜的与自豪。紧接着,他话锋一转,叹息道,现在村子里知道胡氏文化和上古寨文化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上古寨与胡氏村落的保护也越发力不从心。实地考察时芦苇丛生,断壁残垣的景象与老人紧蹙的眉头交织在一起,引发了我们对上古寨保护与开发前景更为强烈的担忧。一个民间建筑的奇葩,不应该就此沉寂。
图为:团队与石泉村老人进行交流 陈可意 摄
探访深巷村民,询古寨之音
经过深思熟虑,团队决定深入石泉村深巷,随机探访村民,了解他们对于上古寨的看法。一位阿姨向我们讲述了村里流传的湘南王”胡凤璋”的民间故事,并热心建议我们向当地的老一辈咨询情况。她说:”我们都知道的少,不太了解,逢年过节才去上古寨祭拜一下祖宗。你们去问问村里的老人,他们对上古寨比较清楚。”根据接下来十几个走访,团队成员了解到,上古寨从古至今的祭祀作用还存在,但是蕴含的族群文化 、兵防文化已经逐渐流失。红色的鞭炮还在响,上古寨的身影却已逐渐淡去。
何处发展?何以发展?胡氏村落门桥上”缅怀祖先承基业”的大字仍赫赫在目。寨堡杂草丛生、文化逐渐断层,这些是胡氏族人想要看到的吗?惋惜之余,认真询问了石泉村村主任上古寨衰落的深层原因。
团队成员询问道:”主任,我们了解到上古寨正处于第七批非遗的申请阶段,村子里有没有什么想法来保护和开发上古寨?
”村里一直有心保护上古寨遗址,可是一个是没人,一个是没钱。你也看到了,我们是个贫困村,村子里年轻人一般都出去赚钱养家糊口了,老人留在家里带孩子。我作为村干部,村里事情忙不过来,也没法安排人定期去保护维修上古寨。单单是维修这个石墙就得好几百万,村里集资筹不出这个钱,向国家申请程序复杂时间长。”胡主任话音刚落,一阵长久的沉默。看着宣传册上鲜活的、色彩明丽的上古寨遗址,对比着团队实地考察到的现状,团队成员对小众遗址的保护现状感到痛心。一个非遗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要有当地村民的参与,当地政府的参与,也不能仅仅只有他们。
图为:团队与石泉村村主任在村部合影 村民 摄
一项建筑的瑰宝,一页历史文化的扉页,一群人乡愁的寄托,不能让它暗淡湮灭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仍记得清代咏上古寨的一首诗:”湾下上看倚槛悬,阁栖高起直云连。环屏翠列中峰秀,保障青围四壁坚。闲兴寄时临榭月,霁光摇处动村烟。攀跻曲径苔纡绿,关险盘根有石泉。”一个灿烂文化遗产的的保护与发展,需要当代每一个人的用心关注、用爱传承。呼吁着更多的小众遗址能够被世人发现、传播、弘扬、发展,用星星之火,点燃非遗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燎原之势。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lqfgqz.com/?p=5586
>> 转载请注明: www.lqfgqz.com 2021年10月16日 于 2号站-代理总代-二号站注册仿古青砖建材厂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