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号站注册《Q8597596》古建筑一般是指古人遗留下来的具有较长历史年代的寺、庙、殿、楼、塔等建筑,它是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的历史资料,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瑰宝。由于古建筑多为木结构,火灾荷载较大,一旦遭雷击起火,火势易蔓延,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而我国现存古建筑的防雷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防雷引下线少,不易采取均衡电位措施,没有防球雷措施等。因此笔者撰文介绍几种常见的防雷琉璃瓦技术,希望对古建筑防雷工作有所启示。
古建筑易遭雷击的原因,一般雷击类型可分为直击雷、感应雷、雷电波侵入和球雷四种。对古建筑危害较大的主要是直击雷和球雷。而要产生雷击,首先必须有足够的电量积累,达到一定的强度,击穿绝缘空气,形成电流通道;其次要有突出的物体造成其周围电场突变,感应出异号电荷。古建筑多为木结构,木材经过千百年变得十分干燥,在雨天潮湿,电阻率变小,并且内部年久积满灰尘,易积蓄净电,带有电荷容易引来雷电流。还有很多古建筑建于高山上,本身地势较高,且位置突出,更容易遭受雷击;2号站平台登录同时有些古建筑内高大树木较多,也容易引雷殃及古建筑。
古建筑的雷击规律,雷击规律的影响因素。大量雷害事故统计资料和试验研究证明,雷击的地点和建筑物遭受雷击的部位是有一定规律的,这些规律称为雷击规律。地面上建筑物的性质、形状,以及建筑物的结构、内部设备情况对雷击的选择都会产生影响。当雷电先驱发展到离地面不远的空中时,地面上的电场不断增强,在高大建筑物的尖顶和边缘上场强最大,构成雷电发展的良好条件。雷电先驱就自然被吸引到这些地方,因此高大建筑物就容易遭雷击。
A、地点上的规律。雷害事故表明,多数雷击发生在靠近河湖池沼和潮湿地区,其次是大树、旗杆、杉槁,球雷占8%.
B、雷击部位上的规律。古建筑易受雷击的部位多为屋角兽头、房脊和梁柱以及丰宝铜顶。北京十三陵长陵的棱恩殿、鼓楼、故宫的承乾殿皆因兽头、屋脊被雷击起火,2号站注册登录也恰恰说明了这一规律。故此在防雷时应加以防范。
中国在直击雷防护技术上到底有何卓越之处?本网特别邀请国际电工委员会IEC/TC81(第三工作组)中国专家关象石,为我们详解中国古代建筑的防雷术。“相对而言,西方的石头古建筑不大怕雷,雷打掉了石头的一个边角,损坏是物理性的。但中国古代建筑上木头的损坏,就不仅仅是物理损坏,还有可能引发火灾。”“作为我国历史上现存最久的防雷建筑,慈氏塔的特殊之处在于,这八条铁链至翼角处尚不终止,而是逶迤垂下直到地面。这样,雷电打上去,就会顺着铁棍子泄到地上,从而保护了旁边的建筑。这铁杵不就是避雷针(接闪杆)吗?那铁链不就是引下线并接地了吗?”由此看来,想通过应县木塔近千年毫发无损来说明”绝缘防雷”机制似乎是不大可能了。”
中国古建筑多木制 须比西方更防雷,法国大文豪雨果曾说,西方的建筑史是”一部用石头写成的历史“。也就是说,西方建筑多为”石制“。而中国古代建筑则以”木制“为主。“相对而言,西方的石头建筑不大怕雷,雷打掉了石头的一个边角,损坏是物理性的。但中国古代建筑上木头的损坏,就不仅仅是物理损坏,还有可能引发火灾。”关象石说。自远古以来,雷击便一直造成人和动物的伤亡、毁坏了无数豪华的皇宫、寺塔和民宅。公元762年,一场雷击引发的大火,导致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内1000多间房屋中,绝大多数被烧毁,仅有曲结竹普和帕巴拉康两处幸免。无独有偶,明永乐十九年五月初九(公元1421年),闪电击中了新近完工的北京紫禁城三大殿奉元殿、华盖殿、谨身殿。大火在高大的朱红圆柱上迅速延烧,精致雕琢、彩绘的藻井与支撑的斗拱都付之一炬。一位目击此景的波斯贡臣描述,当时火焰照耀,看起来直如“十万火把”。
慈氏塔:我国历史上现存最久的防雷建筑。雷火无情,但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给中国古代建筑防雷史留下了一个个可供后人研究的典范,其中有的或许是刻意为之,有的则是无心之举。江南,湘北,有一泊湖水以天下为怀,以一首“岳阳楼记”为世人传诵,这就是洞庭湖。慈氏塔正位于洞庭湖边西南,塔为砖石结构,楼阁式,八角七层,通高39米。宝塔巍然耸立,雄视洞庭湖,为“巴陵胜状”之一。传说,慈氏塔是一个叫慈氏的寡妇投资修建。这个弱小女子,在年轻的丈夫葬身浩渺洞庭之后,便把自己的养老钱,投身在这个浩大工程之中,为的就是镇住塔下被神仙锁住的一条孽龙。而在湖中,还有一个铁枷,几条巨链,枷、链、塔,守护着岳阳这座大城。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lqfgqz.com/?p=4640
>> 转载请注明: www.lqfgqz.com 2021年07月03日 于 2号站-代理总代-二号站注册仿古青砖建材厂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