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号站代理官网 > 2号站平台_古建斗拱发展最后的阶段,明清斗拱
2022
04-11

2号站平台_古建斗拱发展最后的阶段,明清斗拱

斗拱是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钥匙,它通过榫卯之间纵横交错的结合,不使用一根铁钉,保证了许多木构建筑屹立千年而不倒,同时也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不同时代的斗拱结构也是不尽相同,经过不断地演变,斗拱的结构也日趋成熟。

到了我国的古代建筑发展的最后一个时期–明清时期,在明清时期建筑的的高度标准化和定型化,清朝政府于年颁布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又进一步加以制度化。它规定把所有官式建筑物分成二十七种格式,每一种格式房屋的大小、尺寸、比例和构件都固定不变。由于明清时期建筑的不同特色,明清斗拱也较之唐式宋式斗拱,无论是在结构还是作用上,都有了很大的差异。

明清斗拱的结构作用更为退化,装饰作用几乎已成了斗拱的唯一功能。明清的平身科斗拱增加到四~六攒,甚至更多,尺度变小,斗拱的形象也变复杂,如用45°方向的斜拱互相搭连,形成网状,称为如意斗拱,或将斗拱组合成螺旋形网的样子,用于藻井周围。翼角起翘屋顶起翘的转角,由其形式很像鸟翼,故称翼角。在屋顶转角处为了承托两个方向的屋面,使用了一条45°方向的角梁,角梁比椽子粗大,为了使接近角梁的檐子与角梁上皮取平,于是在靠近角梁的椽下,使用长三角形的垫木把椽子逐渐抬高,屋檐的轮廓线也就向上翘起,即为起翘。通常为使造型更加完美,角部又向外伸出,称为出翘。角翘的起源可能与斗拱的发展有关。唐代以前,斗拱很大,出跳深远,角梁(相当于45°的椽子)处仍使用不太粗大的构件,通常也就没有起翘。唐代建筑仍以无起翘为主,但也有起翘的做法。宋代以后,斗拱出跳渐短,椽子负荷加大,转角处重量特大,45°椽子普遍演化为粗大的角梁,起翘随之普及。

捐 赠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有用处,请支持作者!鼓励作者写出更好更多的文章!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