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结构中,斗拱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构思巧妙制作精致,还有巧夺天工之美。因为它的存在,使得中国古典建筑的屋顶得以出檐深远、呼之欲出;也使得中国古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大放异彩,即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古建筑相关制作技艺依然值的我们后人去研究,去探索。纵观中国建筑史,各个时期的斗拱,变化极为显著,虽然经历了十分复杂的过程,然而又有规律可循。因此,也为今天我们对古建筑兴建时期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大家在游玩一些名胜古迹或是著名景点的时候,经常会发现一些古老建筑。如果对斗拱有一定的了解,其实可以通过观察古建筑上面的斗拱结构形式不同,来大概推断出古建筑的兴建年代。那么各个时期的斗拱结构,到底有何不同呢?这就不得不从斗拱的发展开始说起了。
斗拱在西周、战国时代就已出现,唐宋时,只是为了加强建筑结构的整体作用;明、清时,则成为柱网和屋架间的主要装饰。自西周时代出现以来至初唐,从西安慈恩寺塔门楣石刻《说法图》上还可看到佛殿柱间仍用人字拱。第二阶段为唐代至元代。这个时期斗拱的主要特点在于柱头斗拱所承托的梁多插入斗拱中,使斗拱和梁架拉结在一起,顺屋身左右横出的拱也和井干状的柱头方(即枋)交搭在一起。建筑的一圈柱头枋和同它成直角的正、侧两面的梁交织成一个分为若干井字格的水平框架,斗拱成为各交叉处的加强节点。这时斗拱已不再是孤立的支承架或挑檐的构件,而是水平框架不可分的一部分。这个水平框架现在称为“铺作层”,用于殿堂型构架柱网之上,对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起关键作用。现存唐代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斗拱,就是这种做法的典型实例。 宋《营造法式》中所载各种殿堂构架的斗拱与梁架结合,已不如唐代紧密,但仍类似。第三阶段为明代至清代。自明代开始,柱头间使用大、小额枋和随梁枋,斗拱的尺度不断缩小,间距加密。清式建筑的梁不再像宋式那样穿插在斗拱中,而是压在斗拱最上一跳之上,直接承挑檐桁。
从斗拱的发展可以了解到,斗拱之所以成为古建筑核心构件,除了作为传递载荷之外,另一个亮点就是装饰作用,这也是明清斗拱与其他时期的斗拱主要不同之处。当我们远观或是近看一座古建筑时,最显眼的部分就是屋顶。正是因为斗拱使得建筑四角飞檐翘起,有一种动态美,或扑朔欲飞,或者立欲飘,把本来静止的建筑带动的灵动欲活。古人对于屋檐很是讲究,会在屋檐各脊处加以精美的斗拱结构来装饰,并加入彩绘,增加了屋檐形象的艺术感染力。斗拱发展到明清以后便不再起维持构架整体性和增加出檐的作用。它的用料和尺度比宋式大为缩小。清代宫式建筑,凡是大式建筑都用斗拱,小式建筑就不用斗拱。比如一座古建筑,其斗拱硕大,且起实际支撑作用,在唐代及其以前,斗拱小且密集,主要起装饰作用,则为明清建筑。
斗拱是中国古建筑的灵魂,也是研究中国古建筑的钥匙。虽然在今天,有许多结构复杂,形制精美的斗拱技艺已近失传,但斗拱之美并没有被遗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是可以看到不少仿古建筑上的水泥斗拱结构,即使在技艺上无法与古老的斗拱结构媲美,也能让人感受到其灵动之美。
【古今阁】–专注高品质斗拱!
公司主营:斗拱、水泥斗拱、古建斗拱、仿古斗拱、明清斗拱、五彩斗拱、七彩斗拱、古建斗拱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lqfgqz.com/?p=6221
>> 转载请注明: www.lqfgqz.com 2022年01月29日 于 2号站-代理总代-二号站注册仿古青砖建材厂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