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认识2号站官方 > 2号站平台_中国古建斗拱早期形象
2022
01-07

2号站平台_中国古建斗拱早期形象

斗拱最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我们知道,斗拱是以榫卯的形式连接组合而成的,而已知最早的榫卯构件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遗址中——对榫卯结构的掌握与利用就预示着斗拱的诞生。

斗拱的形象最早出现在周代铜器中:河南洛阳出土的西周失令簋的四足代表柱子,上面有带皿板的栌斗;河北平山县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龙凤铜案上则可见斗拱的雏形,四只温顺的小鹿俯卧于案下,四条姿态雄健的龙与展翅放飞的凤站立于上,龙首上有蜀柱承托斜置横木,并通过斗咬合到铜案架上,这组斗拱系统比失令簋只有栌斗更先进一步。龙、凤、卧鹿共同呈现了一个祥和的景象,而架空的斗拱结构将案面高挑,转角处斗拱的采用促成了空间上的视觉展示。龙凤铜案上斗拱的转接与悬挑,形象虽然简单,应用于此类器物上却恰到好处,而如果要在房屋上施用,显然要复杂得多。建筑上的斗拱形象至迟在汉代才出现。《汉书》中记载,高祖七年萧何建造的未央宫非壮丽无以重威,而如今宫殿早已成为遗址,我们只能通过汉阙、崖墓、墓葬出土的明器陶楼以及画像砖来了解汉代斗拱式样。陶楼是汉代建筑水平的缩影,河南焦作素以出土精彩的汉代陶楼著称,陶楼通常高达数层,复道行空、高耸入云,让人遥想当时的盛况。其中一座通体彩绘的四层陶楼,由门阙、院落和高楼组成,在门屋及高楼的檐与平座下均施斗拱,而在门阙上绘有斗拱形象。

进入跌宕的南北朝之后,斗拱却异常简化,很少出跳,仅在建筑外立面的平面上展开,斗拱的表达归于沉寂。北齐义慈惠石柱上的三开间小屋模型更是不采用斗拱,而直接用檐椽来承托屋檐。在斗拱的发展过程中,柱头铺作、转角铺作是承载屋顶重量的主要载体,也最先出现在木结构体系当中。补间铺作作为辅助结构,从无到有、从简到繁,北朝时补间铺作以人字拱和一斗三升为主,结构上只考虑到了横向辅助,未关注纵向的挑檐功能。

2013年,山西忻州九原岗北朝大墓惊现于世。这座大墓的墓道口上绘有一精彩的城楼建筑图,这是三开间的四阿顶门屋,心间柱子为双柱,屋檐与柱头之间清晰地描绘有斗拱,栌斗上连出两跳华拱,第二跳接替木挑檐,其中拱端呈垂直截面。画师只描绘了正面的斗拱,以正常观者和绘画的视角来看,正面所出斗拱向两侧斜,是符合视觉透视的。但最中央向里侧斜的斗拱引起了各种猜测。不过目前看来,很有可能是北朝画师未能真正地掌握透视绘画技巧所致。画师为了营造一种逼真感,而尽其绘画手法去展现,这在门屋前向两侧斜的栏杆中已有体现。画师描绘栌斗时,斗的直角边朝外,这与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对建筑图像中斗的描绘方式是一致的。门屋正中央的两朵斗拱向内斜,则可能是因为画师想尽量呈现斗拱全部细节,如果与旁侧同向,会导致叠加而无法全部体现。如果考虑是众人站在墓道口前,双柱两斗拱向不同方向斜也正好迎合了站在两柱之间的观者的视线需求。对于九原岗壁画斗拱问题最主要的还要从结构上来认识,按照北朝到唐代的梁架结构特征,斗拱占据着重要的结构作用,对于三开间小殿最有可能的是通檐承接梁架系统,梁栿在北魏宋绍祖石椁和唐代南禅寺大殿中都参与到了斗拱的结构中,双柱的斗拱出跳应该是平行的才符合木结构特征要求,而真正意义上的斜拱直至北宋才出现。两晋南北朝在中国建筑发展上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灿烂的汉魏建筑逐渐衰歇,南北朝政治、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并与外域文化相交融,一代新的建筑体系在酝酿之中,待到中国重新统一强盛之时,发展成更为辉煌的隋唐建筑。
 

成熟期的斗拱结构


【古今阁】–专注高品质斗拱!


公司主营斗拱、
水泥斗拱
古建斗拱
仿古斗拱
明清斗拱
五彩斗拱
七彩斗拱
古建斗拱



业务咨询电话:15172040642

捐 赠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有用处,请支持作者!鼓励作者写出更好更多的文章!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