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200多公里的行程,我们终于来到了这片青砖青瓦的生产场地——徐家窑。据说,这个院子的主人是一位整整70岁的老人,他出生在江苏省连云港市,正是由于几世纪的砖瓦情缘,让他在1970年,又带着祖辈传下来的烧砖工艺回到这里,扎了根。
徐家窑的主人徐加利,没有白发,说话干脆利索,很难想像这是一位70岁的老人,聊到烧窑情缘,老人说,还得从自己的爷爷说起。
有着百年历史的古窑,在徐家窑的院子里矗立着,虽然不再使用,但仍保持着原貌,百年以来,窑身已经被修复过无数次,但上面的“徐家窑”三个字一直保留至今。
青砖青瓦属于我国的古建筑材料,已经有3000年的历史,与普通砖瓦不同,它在抗氧化、水化、大气侵蚀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但因为它的烧制过程复杂,时间长,一直没有被广泛使用。
1983年分田到户,徐加利就开始做手大片瓦,直到198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长春南湖宾馆用古瓦,他就把这活接下来了。
就这样,徐加利的烧砖手艺又捡了起来,并且越做越大,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环保条件的限制,窑洞烧砖的古老方法逐渐被取缔,都改成了流水线生产。
在窑洞旁边,就是如今徐家窑烧制砖瓦的流水线车间,曾经需要7天才能完成的烧窑工序,如今,在这个车间里,两个小时就能完成。
虽然自动化生产如今已经成为徐家窑砖瓦生产的主要方式,但厂里依然保留着一些古老的制砖手艺,赵文福就是手工制砖坯的一位老师傅,这处近百平米的房间,就是他的“战场”,每天搅土工人将土混好运到房间里,赵师傅一天的工作就开始了。
在赵师傅的口中,技术性的语言并不多,但看到他操作的每一个动作,就会发现每一步都很有讲究,例如摔泥时,需要力量更大,必要要使模具中的四个角都被填满,从而保证制作出来的砖可以方方正正,经得住烧制。
在赵师傅的帮助下,记者耗时5分钟,从摔土、扣模、到最后摆放,才勉强做出一个,而这些动作,赵师傅每天需要重复500次。在很多技艺开始自动化、机械化的时候,这项传统的手工制砖显得更有温度,更有意义。从1970年开始,徐加利先是在窑上打工,再到成为徐加窑的主人,到最后带着附近村屯的农民学习制作青砖青瓦的手艺,不仅让村邻的生活富足起来,同时,也让祖传的烧窑技术得到延续,尽管如今这份工艺加入了更多的工业化元素,但徐加利觉得,手工这项技艺,还是应该作为祖辈留下的财富,传承下去。
徐加利舍不得这个手艺丢了,希望它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会做,会烧,会懂,中式的建筑在世界上还是很好的,受欢迎的。
吻就是兽吻,屋顶正脊两端的装饰物,在古代建筑中最为常见,有保护建筑的寓意,除此之外,屋脊上还有的各种不同形态的飞禽,统称为脊件,这些脊件的雕刻,都是由马笑舫带着工人们来完成,所有脊件儿的制作,要先用泥塑做出模具,用模具翻模做出成品,再烧制而成。
当然泥塑后的造型,经过翻模,形成模型,成千上百的脊件都可以进行复制。每一个脊件的泥塑过程基本要在两三天左右,为了保障翻模时可以轻松脱坯,很多凹凸有致的造型,马笑舫都有自己的技巧。
模具完成后,就会被送到砸花脊车间,在这里,工人干的活虽然技术含量并不高,但却十分费体力,每一个模型都是几十斤到上百斤不等,工人们要拍打泥土填充模具。
砖雕属于我国四大雕刻艺术中的其中一类,分为浮雕、平雕、透雕、圆雕、贴雕,一般雕刻的图案多以花型、鸟兽、以及象征美好寓意的实物为主,和泥塑不同,砖雕的硬度更大,为了让雕刻力度适宜,马笑舫一般会配合一个木槌进行工作。
在马师傅的指点下,记者进行砖雕体验,看似轻松的雕刻工作,背后都是细心,下刀的手法不仅要精准,力度也要适中、柔和。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lqfgqz.com/?p=5592
>> 转载请注明: www.lqfgqz.com 2021年10月17日 于 2号站-代理总代-二号站注册仿古青砖建材厂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