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tegory Archives: 认识2号站官方
2号站注册《Q2347-660》“任何一个文化的轮廓,在不同的人眼里看来都可能是一幅不同的图景。”为了探寻我们的巴渝文化,家乡文化,本文对我的家乡——白沙镇进行了调查,希望能够继承和发扬巴渝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
白沙简介
白沙镇位于重庆西部,幅员面积238平方公里,总人口15万人,2012年主城区人口近10万余人。是重庆市第一人口大镇及重庆市重点发展的中等城市。素有“天府名镇”“川东文化重镇”之美称和“小香港”之盛誉。
白沙镇历史悠久,早在东汉末年,就有人口聚居,形成村落,唐朝时期曾在此兴建大圣寺,此后,宋、元、明、清朝代,均在此设镇,民国时期在此设江津县第三区署。解放后,这里曾6年作为江津县人民政府所在地,1980年至今,设白沙镇人民政府,现为区级镇。
著名爱国诗人吴芳吉,地方史学家邓少琴,国画家张采芹,爱国将领抗日军长夏仲实,书法家周浩然,油画家陈可之,作曲家王锡仁,前国家女排主教练邓若曾,原国防科工委主任丁衡高上将,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士周光召,当代科技创造发明家张朝吟,2号站注册政治家谢添等,都曾在这块沃土上生活、学习或工作。正因如此,白沙镇才蕴含着浓浓的巴渝文化气息。
抗战文化
前往白沙镇,我从那一处处抗战遗址中感受到了战争年代的硝烟弥漫。至今留存完好的抗战文化遗址有长江流域唯一保存完整的古川江码头朝天嘴、川东第一大礼堂——鹤年堂、七七抗战纪念堂、国民政府审计部、中央图书馆、国立编译馆、国民党党史编纂委员会、第二陆军医院、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等。据最新统计,在整个重庆的183个抗战遗址文物点中,白沙镇就拥有挂牌保护的抗战文化遗址20处,占15%。白沙镇的一砖一瓦,都有着历史的痕迹。
1937年,随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每一位中华儿女都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为民族独立作出自己的贡献。而作为川东重镇的白沙此时在四万万同胞汇成的洪流中,更是用不屈的双臂扛起了属于自己的那份爱国责任。在川军将领夏仲实的率领下,数千白沙子弟兵出川抗日,血洒疆场。1944年,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前往白沙组织社会募捐,上万师生与白沙民众集体下跪募集,慷慨激昂令人泪下。这样的情景怎能不让人热血沸腾!
在白沙古镇,至今仍保留有一处朝天嘴码头,而且它是长江上唯一保存完好、迄今仍在发挥作用的川江老码头。抗战时期,白沙作为大后方的人力、物力集散地,从全国各地来往白沙的单位、人员和各种抗战物资都在这里上下,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很大贡献。由于其地势、地貌和大片吊脚楼与重庆朝天门酷似,所以有“白沙朝天嘴,重庆朝天门”一说。直到现在,如果拿着上世纪30年代朝天门的照片一比较,会惊奇地发现两者仍有不少相似之处。
民俗文化
白沙有一项令人叹为观止的民俗活动——打铁水,2号站注册开户“打铁水”是将铁熔化成铁水,然后洒向空中,形成美丽的“焰火”景观。它源于明末清初,盛于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初期。跨越300多年时空的“打铁水”绝技,依旧在白沙镇华丽的上演。据白沙镇打铁水的师傅说,打铁水本是农民请补锅匠在自己的厅堂或坪院里进行表演,以此祈福,后演绎成请补锅匠集中在老衙坪表演,寓意团团圆圆,并确定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晚为固定活动时间。空手打铁水表演者掬起熔点1200℃至1500℃的铁水抛至上空,一般高度在4至6米左右,铁水抛上空中时就像天女散花,散落地上时就像泼金撒银,十分艳丽。
这次的白沙之旅,让一个有着丰富巴渝文化的白沙古镇呈现在我的眼前,我了解了白沙的抗日文化,民俗风情,白沙镇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不是没有道理的。
2号站注册《Q2347-660》宋理宗头骨为何被制成酒器
在1264年的时候,宋理宗由于病重去世,在其死了之后,葬于会稽一带的永穆陵。在他入土之后仅仅不过是21年,他的陵墓就遭到了盗掘,其尸身还遭受到了凌辱。更为可悲的是,他的头颅还被人砍杀,将其制成酒器。在元朝僧人的手中,不断地流传,传遍个整个江山,从北而南下,直到85年之后,才被重新葬进永陵墓,关于这一段凄惨的历史,后人对其有很多记载。
宋理宗头骨制成的饮器
在1276年,临安被元兵所攻占,当时的僧人杨琏真珈被任命为掌管江南地带佛教事务的人。为了巩固朝局,断绝百姓对宋朝的怀念,在朝廷的指派之下,杨琏真珈招来一些人,开始大肆破坏宋陵。
那年的九月,杨琏真珈待人就来到了皇陵。虽然守陵的人执意抵抗,却遭到了痛打,无奈之下,只好离去。于是,2号站注册开户这些盗墓者就开始盗取皇陵,棺材也都被野蛮地打开,由于当时入葬前需要被水银浸泡,所以宋理宗虽然已经下葬20多年,他的尸体保存的还是完好无缺。为了窃取他腹中的夜明珠,盗墓者们就将其尸体搬运而出,对其进行肆意的侮辱。
宋理宗赵昀介绍
赵昀出生于1205年,卒于1264年,是南宋的第五任皇帝。他本名不叫赵昀,而是赵与莒,并且他原本不是皇子,2号站注册只是宋宁宗的一个远房亲戚,他是赵匡胤的九世孙,但是宋代的皇帝都不是他这一脉来继承,因此其血脉早已跟皇家血脉有所疏远。而他的父亲赵希瓐生下来的时候,根本没有任何的爵位,只不过是一名小官,其生活跟平民百姓没有多大差异,因此赵与莒从小就是在平民百姓家庭中成长。
过了七天之后,这些盗墓者都到了皇陵,看发现宋理宗的头颅极其的大,让杨琏真珈不免有所心动,因为在番僧的想法里,如果得到帝王的头颅,就可以致富。于是,他就命人将其头颅砍下,想要占为己有。
在他得到这个头颅之后,就仿效前人的做法,将其做成饮酒器具,在上面镶银涂漆,一直带在自己的身边。将其占有长达6年的时间,却没有任何的好运带来,反而在之后被忽必烈查办,将其砍杀,并把他的所有财产没收充公,其中就有宋理宗的头颅。
直到朱元璋起兵之后,发现宋理宗的头颅,就将其葬回永陵墓,才让宋理宗的头颅得以安息。
昏君宋理宗
在开禧元年,正好是他出生的那一年,传说他在生出来的前一天晚上,荣王在梦中看到一个达官贵人来拜访,等到他醒来之后,发现屋中光彩四射。在赵昀幼年的时候,常常在白天睡觉,有人说在他身上蹭看到过龙鳞。这些都是传说,认为赵昀自小就有当皇帝的潜质。
在他七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母亲只好将其和弟弟带回娘家,母子三人在绍兴一个长辈家中度过,一直到赵昀16岁,度过了9年的时光。
在1224年的时候,宋宁宗去世之后,权臣史弥远假传遗诏,将赵昀推举为皇帝,成为宋理宗。在他即位的前十年里,他根本就没有多少实权,其权利一直被史弥远所掌控,自己对政务也一律不过问,就是一个傀儡皇帝。直到史弥远死了之后,他才亲自执政,在他执政的初期,他立志要治理好这个国家,采取了很多改革措施,被后人称为“端平更化”,可见其执政还是有一定成效。但是到了执政后期,由于受到佞臣的蛊惑,使朝局混乱,错杀忠臣,国势日益衰弱。
在宋理宗病重的时候,曾下诏,征召全国的名医来治理他的病,但是无一人前来应征,最终病逝。
宋理宗缘何屡屡垂顾建阳的典故
宋理宗身为南宋皇帝,在位时间长达40年,但是其实际掌控朝政的时间有30年,其在位时间里,干过联蒙灭金等不少大事,至今还让人称道。通过大量史书对其的记载,在繁忙处理国事中,却发现宋理宗此人,他对建阳这个地方特别的垂顾,并且在建阳的县志中能够找到很多关于他的人、文、事。
建阳,理宗赠游酢匾
根据《建阳县志》中的记载,在1261年,建阳县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稻谷能有15个穗头。宋理宗得知这个消息之后,龙颜大悦,便把建阳县的名字改为嘉禾县,来彰显建阳出产的神奇稻谷,也能够看出宋理宗对这个县的赞扬,希望能够继续多生产稻米。到了1289年,才复名为建阳。
宋理宗在位期间,曾重赏了很多来自建阳的名士,对其进行加官进爵。据还不完整的统计,仅仅是他在位期间,先后就有30多名建阳籍人士得到封赏,其中就有在朱熹、宋慈等人。仅仅朱熹一人,先后就被追谥三次,第一次是在1227年,由于他平反儒学有功,任命他为太师,第二次在1230年,追封他为徽国公,第三次是爱1241年,将其列入祀庙堂。从这三次封赏中,我们看出宋理宗对其的重用,以及赏赐丰厚。
除了朱熹之外,蔡氏一族中,也有四人先后得到宋理宗对其进行封爵。宋理宗并不是无缘无故对其大大封赏,而是他们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例如蔡发的《天文星象论》,这个理论可是比哥白尼提出早了400多年,宋理宗觉得他博学多识,就予以重用。至少在他执政初期,对人才需求甚多,选拨贤才,并不是无故眷顾建阳,而是建阳人杰地灵,人才出的也多。
2号站注册《Q2347-660》对古建筑应完善哪些消防设施
1.开辟消防通道
(l)凡消防车无法到达的重要古建筑。除在山顶外,都应)F辟消防通道,以便在发生火灾时,消防车能迅速赶赴施救。
(2)对古建筑群,应在不破坏原布局的情况下,开辟消防通道二消防通道最好形成环形。如不能形成环形车道,其尽头应设回车道或面积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供大型消防车使用的回车场,其面积应不小于15m×15m.车道下面的管道和暗沟应能承受大型消防车的压力。
2.改善消防供水
〔1)在城市间的古建筑,应利用市政供水管网,在每座殿堂、庭院内安装室外消火栓,有的还应加设水泵接合器。每个消火栓的供水量应按10~15L/s计算,要求能保证供应一辆消防车上两支喷嘴为19mm.的水枪同时出水的量,消火栓采用环形管网布置,设两个进水口。
(2)规模大的古建筑群,2号站注册应设立消防泵站,以便补水加压,体积大于3000m3的古建筑,应考虑安装室内消火栓。
(3)在设有消火栓的地方,必须配置消防附件器材箱,箱内备有水带、水枪等附件,以便在发生火灾时充分发挥消防管网出水快的优点。
(4)对郊野、山区中的古建筑,以及消防供水管网不能满足消防用水的古建筑,应修建消防水池,储水量应满足扑灭一次火灾,持续时间不少于3h的用水量。在通消防车的地方,水池周围应有消防车道,并有供消防车回旋停靠的余地,停消防车的地坪与水面距离,一般不大于4m.在寒冷地区,水池还应采取防冻措施。
(5)在有河、湖等天然水源可以利用的地方的古建筑,应修建消防码头,供消防车停靠汲水;在消防车不能到达的地方,应设固定或移动消防泵取水。
(6)在消防器材短缺的地方,为了能及时就近取水扑灭初起火灾,需备有水缸、水桶等灭火器材。
3.采用先进的消防技术设施
凡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须采用先进的消防技术设施。
(1)安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根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和古建筑的实际情况,选择火灾探测器种类与安装方式。
(2)重要的砖木结构和木结构的古建筑内。应安装闭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在建筑物周围容易蔓延火灾的场合,设置固定或移动式水幕。
为了不影响古建筑的结构和外观,自动喷水的水管和喷头,可安装在天花板的梁架部位和斗拱屋檐部位。
为了防止误动作或冬季冰冻,2号站注册开户自动喷水灭火装置应采用预作用的形式。
(3)在重点古建筑内存放或陈列忌水文物的地方,应安装卤代烷或三氧化碳灭火系统。
(4)安装上述自动报警和自动灭火系统的古建筑,应设置消防控制中心,对整个自动报警、自动灭火系统实行集中控制与管理。
4.配置轻便灭火器
为防止万一,在一旦出现火情时,能及时有效地把火灾扑灭在初起阶段,可根据实际情况,参照有关标准配置轻便灭火器。
2号站注册《Q2347-660》中国古代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而要鉴赏建筑艺术,除了需要理解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外,还要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些重要特点,然后再通过比较典型的实例,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是多方面的。从美术鉴赏的角度来说,以下一些特点是应当了解的。
古代建筑简介
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及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看,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至于我国的古典园林,它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它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像一部部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时它也是一种可供人观赏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
框架式结构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这种结构,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2号站注册满足生活和生产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此外,由这种框架式木结构形成了过去宫殿、寺庙及其它高级建筑才有的一种独特构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它是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组成,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这种构件既有支承荷载梁架的作用,又有装饰作用。只是到了明清以后,由于结构简化,将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结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变成了几乎是纯粹的装饰品。
庭院式组群布局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
中国的这种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所造成的艺术效果,与欧洲建筑相比,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一般地说,一座欧洲建筑,是比较一目了然的。而中国的古建筑,却象一幅中国画长卷,必须一段段的逐渐展看,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走进一所中国古建筑也只能从一个庭院走进另一个庭院,必须全部走完才能看完。北京的故宫就是最杰出的一个范例,人们从天安门进去,每通过一道门,进入另一庭院;由庭院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一院院、一步步景色都在变换,给人以深切的感受。故宫的艺术形象也就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脑海中了。
如前所述,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并在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点。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屋顶
中国古代的匠师很早就发现了利用屋顶以取得艺术效果的可能性。《诗经》里就有“作庙翼翼”之句,说明三千年前的诗人就已经在诗中歌颂祖庙舒展如翼的屋顶。到了汉朝,后世的五种基本屋顶式样——四面坡的“庑殿顶”,四面、六面、八面坡或圆形的“攒尖顶”,两面坡但两山墙与屋面齐的“硬山顶”,两面坡而屋面挑出到山墙之外的“悬山顶”,以及上半是悬山而下半是四面坡的“歇山顶”就已经具备了。我国古代匠师充分运用木结构的特点,创造了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同时,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适当的雕饰,檐口的瓦也加以装饰性的处理。宋代以后,又大量采用琉璃瓦,为屋顶加上颜色和光泽,再加上后来又陆续出现其它许多屋顶式样,以及由这些屋顶组合而成的各种具有艺术效果的复杂形体,使中国古代建筑在运用屋顶形式创造建筑的艺术形象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成为中国古代建筑重要的特征之一。
色彩
中国古代的匠师在建筑装饰中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接,同时增加美观,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在北方的宫殿、官衙建筑中,很善于运用鲜明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经常可以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朱红色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一些重要的纪念性建筑,如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再加上黄色、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下面并衬以一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在华北平原秋高气爽、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下,它的色彩效果是无比动人的。当然这种色彩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因为在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单调严酷的。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鲜明的色彩就为建筑物带来活泼和生趣。基于相同原因,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黑、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这种色调在比较炎热的南方的夏天里使人产生一种清凉感,不像强烈的颜色容易令人烦躁。从这里也可知道,我国古建筑的色彩的运用,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种主要格调外,随着民族和地区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别。
衬托性建筑
衬托性建筑的应用,是中国古代宫殿、寺庙等高级建筑常用的艺术处理手法。它的作用是衬托主体建筑。最早应用的并且很有艺术特色的衬托性建筑便是从春秋时代就已开始的建于宫殿正门前的“阙”。到了汉代,除宫殿与陵墓外,祠庙和大中型坟墓也都使用。现存的四川雅安高颐墓阙,形制和雕刻十分精美,是汉代墓阙的典型作品。汉代以后的雕刻、壁画中常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阙,到了明清两代,阙就演变成了的故宫午门。其它常见的富有艺术性的衬托性建筑还有宫殿正门前的华表、牌坊、照壁、石狮等。
中国古代建筑原始雏形
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浙江等地均发现有原始人居住过的崖洞。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长江流域,因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发展为干栏式建筑。对此,古代文献中也多有「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上者为巢,下者营窟」的记载。据考古发掘,约在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古代人已知使用榫卯构筑木架房屋(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黄河流域也发现有不少原始聚落(如西安半坡遗址、临潼姜寨遗址)。这些聚落,居住区、墓葬区、制陶场,分区明确,布局有致。木构架的形制已经出现,房屋平面形式也因造做与功用不同而有圆形、方形、吕字形等。这是中国古建筑的草创阶段。
西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经过夏、商、周三代,而春秋、战国,在中国的大地上先后营建了许多都邑,夯土技术已广泛使用于筑墙造台。如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都城遗址,有长、宽均为百米的夯土台,台上建有八开间的殿堂,周围以廊。此时木构技术较之原始社会已有很大提高,已有斧、刀、锯、凿、钻、铲等加工木构件的专用工具。木构架和夯土技术均已经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西周兴建了丰京、镐京和洛阳的王城、成周;春秋、战国的各诸侯国均各自营造了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这些都城均为夯土版筑,墙外周以城濠,辟有高大的城门。宫殿布置在城内,建在夯土台之上,木构架已成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屋顶已开始使用陶瓦,而且木构架上饰用彩绘。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具备了雏形,不论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的制造与运用,色彩、装饰的使用,都达到了雏形阶段。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以后历代发展的基础。
第一个高潮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之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并且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今人从阿房宫遗址(有待考证)和始皇陵东侧大规模的兵马俑列队埋坑,可以想见当时建筑之宏大雄伟。此外,又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筑长城以防匈奴南下,凿灵渠以通水运。这些巨大工程,动辄调用民力几十万,几乎都是同时并进,秦帝国终以奢欲过甚,穷用民力,二世而亡。
汉代继秦,经过约半个多世纪的休养生息之后,又进入大规模营造建筑时期。汉武帝刘彻先后五次大规模修筑长城,开拓通往西亚的丝绸之路;又兴建长安城内的桂宫、光明宫和西南郊的建章宫、上林苑。西汉末年还在长安南郊建造明堂、辟雍。东汉光武帝刘秀依东周都城故址营建了洛阳城及其宫殿。
总秦、汉五百年间,由于国家统一,国力富强,中国古建筑在自己的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其结构主体的木构架已趋于成熟,重要建筑物上普遍使用斗栱。屋顶形式多样化,庑殿、歇山、悬山、攒尖、囤顶均已出现,有的被广泛采用。制砖及砖石结构和拱券结构有了新的发展。
持续发展和佛教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此期间,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并有佛教建筑传入。西晋统一中国不久,就爆发了「八王之乱」,处于西北部边境的几个少数民族领袖,率部进入中原,先后建立了十几个政权,史称十六国时期。到了西元460年,北魏才统一了中国北方,继而又分裂。在南方,晋室南迁建立了东晋政权,接着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这就是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自此,中国南北两方社会经济才逐渐复苏,北朝营建了都城洛阳,南朝营建了建康城。这些都城、宫殿均系在前代基础上持续营造,规模气势远逊于秦、汉。
东汉时传入中国的佛教此时发展起来,南北政权广建佛寺,一时间佛教寺塔盛行。据记载,北魏建有佛寺三万多所,仅洛阳就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寺。南朝都城建康也建有佛寺五百多所。在不少地区还开凿石窟寺,雕造佛像。重要石窟寺有大同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太原天龙山石窟、峰峰南响堂山和北响堂山石窟等。这就使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融进了许多传自印度(天竺)、西亚的建筑形制与风格。
第二个高潮
隋、唐时期的建筑,既继承了前代成就,又融合了外来影响,形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建筑体系,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并远播影响于朝鲜、日本。
隋朝虽然是一个不足四十年的短命王朝,但在建筑上颇有作为。它修建了都城大兴城,营造了东都洛阳,经营了长江下游的江都(扬州)。开凿了南起余杭(杭州),北达涿郡(北京),东始江都,西抵长安(西安),长约2500公里的大运河。还动用百万人力,修筑万里长城。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名匠李春在现今河北赵县修建了一座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桥安济桥。
唐代前期,经过一百多年的稳定发展,经济繁荣,国力富强,疆域远拓,于开元年间(714~741年)达到鼎盛时期。在首都长安与东都洛阳继续修建规模巨大的宫殿、苑囿、官署。在全国,出现了许多著名地方城、商业和手工业城,如广陵(扬州)、泉州、洪州(南昌)、明州(宁波)、益州(成都)、幽州(北京)、荆州(江陵)、广州等。由于工商业的发展,这些城市的布局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
唐代在都城和地方城镇兴建了大量寺塔、道观,并继承前代续凿石窟佛寺,遗留至今的有着名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南禅寺佛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荐福寺小雁塔、兴教寺玄奘塔、大理千寻塔,以及一些石窟寺等。此期间,建筑技术更有新的发展,木构架已能正确地运用材料性能,建筑设计中已知运用以「材」为木构架设计的标准,朝廷制定了营缮的法令,设置有掌握绳墨、绘制图样和管理营造的官员。
宋、辽、金时期建筑的发展与《营造法式》的颁行从晚唐开始,中国又进入三百多年分裂战乱时期,先是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的更替和十个地方政权的割据,接着又是宋与辽、金南北对峙,因而中国社会经济遭到巨大的破坏,建筑也从唐代的高峰上跌落下来,再没有长安那么大规模的都城与宫殿了。由于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布局、建筑技术与艺术,都有不少提高与突破。譬如城市渐由前代的里坊制演变为临街设店、按行成街的布局。在建筑技术方面,前期的辽代较多的继承了唐代的特点,而后期的金代,建筑上则继承辽、宋两朝的特点而有所发展。在建筑艺术方面,自北宋起,就一变唐代宏大雄浑的气势,而向细腻、纤巧方面发展,建筑装饰也更加讲究。
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朝廷颁布并刊行了《营造法式》。这是一部有关建筑设计和施工的规范书,是一部完善的建筑技术专书。颁刊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宫殿、寺庙、官署、府第等官式建筑的管理。书中总结历代以来建筑技术的经验,制定了「以材为祖」的建筑模数制。对建筑的功限、料例作了严密的限定,以作为编制预算和施工组织的准绳。这部书的颁行,反映出中国古代建筑到了宋代,在工程技术与施工管理方面已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
最后高潮
元、明、清三朝统治中国达六百多年,其间除了元末、明末短时割据战乱外,大体上保持着中国统一的局面。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已届尾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因此建筑的历史也只能是最后的发展高潮了。元代营建大都及宫殿,明代营造南、北两京及宫殿。在建筑布局方面,较之宋代更为成熟、合理。明清时期大事兴建帝王苑囿与私家园林,形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造园高潮。喇嘛教建筑的营造,完全是出于清朝廷的政治需要,一时间蒙、藏、甘、青等地广建喇嘛庙,仅承德一地就建有十一座。这些庙宇规模宏大,制做精美,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一个奇型。明清两代距今最近,许多建筑佳作得以保留至今,如京城的宫殿、坛庙,京郊的园林,两朝的帝陵,江南的园林,遍及全国的佛教寺塔、道教宫观,及民间住居、城垣建筑等,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光辉华章。
在中国的古代,特别是自两晋、南北朝以后,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与东西邻国都有广泛交流,给中国古代建筑注入了新的血液,出现了不少新的建筑类型,如石窟寺、佛教塔等。同时,中国建筑也对邻国的建筑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早在西元三世纪,源于印度的石窟造像,就由克什米尔、阿富汗一带的大月氏国传入中国西部天山南麓的库车、拜城一带,而后继续东传。十六国时期,在甘肃敦煌初凿莫高窟。北魏时又东传进入黄河流域,陆续开凿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甘肃永靖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北齐时又开凿了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以及河北邯郸的南、北响堂山石窟等。这些石窟到了隋唐继续开凿并向南延伸。佛塔也是传自印度的一种建筑,中国古代的一些塔形大多由印度移植而来,如喇嘛塔、金刚宝座塔。
隋唐以后,中国古代建筑伴随着佛教东渡朝鲜、日本而东传。早期东传多由朝鲜半岛诸国间接传入。西元六世纪(日本飞鸟时代)就有百济(今韩国)工匠依中国建筑式样建造了法兴寺(飞鸟寺)。日本奈良的法隆寺也是此期间建造的中国式寺院。西元八世纪,中国名僧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并在平城京创建唐招提寺,对后世日本建筑影响甚大。此后到了南宋时期,日本僧人重源从中国福建等地引进了中国式建筑,称「大佛样」。伴随着禅宗传入日本,禅宗寺院也传入。一时间,禅院盛兴,被誉为「禅宗样」。此前后中国古建筑对日本建筑的影响几达千年。
约在西元七世纪,伊斯兰教开始传入中国。同时,伊斯兰教建筑也伴随传入。它或由波斯经中国新疆传入内地,或由海上传至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地。自唐代以后,许多阿拉伯、波斯商人长期留居中国。他们根据其宗教信仰需要兴建礼拜场所,这就有了清真寺。如建于唐代的广州怀圣寺、泉州圣友寺。以后历宋、元、明、清,在中国西部和沿海地区,兴建了众多的清真寺,特别是元代,仅大都就有清真寺三十五座。这些寺院将阿拉伯、西亚建筑形制与建筑艺术传入中国,经过长期的融合,形成为中国清真寺,出现了不少新的建筑形式,如礼拜殿、后窑殿、邦克楼(宣礼塔)、墓祠、经堂、讲堂等。其平面布局、屋顶式样、装修与装饰,都带有许多阿拉伯特点与风格,丰富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内容。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斗拱
相对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来说,中国古建筑是独立的机构体系,其最大的特点有四:
以木结构体系为主。木结构体系的优点很多:如维护结构与支撑结构相分离,抗震性能较高;取材方便,施工速度快等等。同时木结构也有很多缺点:易遭受火灾,白蚁侵蚀,雨水腐蚀,相比砖石建筑维持时间不长;成材的木料由于施工量的增加而紧缺;梁架体系较难实现复杂的建筑空间等。不过,中国古代建筑中也有少量砖石建筑和金属建筑,如《史记索隐》中称:“石室金匮,皆为国家藏书之处。”;如《水经注》中有多处记载,《渭水篇》:“磻溪旁有一石室,盖太公所居也”。砖石结构多用于塔式建筑。金属建筑以铜为主,著名的铜建筑实例有北京颐和园宝云阁、湖北武当山金殿和昆明太和宫金殿。
中国木结构体系历来采用构架制的结构原理:以四根立柱,上加横梁、竖枋而构成“间”,一般建筑由奇数间构成,如三、五、七、九间。开间越多,等级越高,紫禁城太和殿为十一开间,是现存最高等级的木构古建筑。立面上划分三个部分:台基、屋身、屋顶。其中官式建筑屋顶体型硕大、出挑深远是建筑造型中最重要的部分。屋顶的形式按照等级分为:单坡、平顶、硬山、悬山、庑殿、歇山、卷棚、攒尖、重檐、盔顶等多种制式,又以重檐庑殿为最高等级。
斗栱是中国木架建结构中的关键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特异的外部轮廓:多层台基,色彩鲜艳的曲线坡面屋顶,院落式的建筑群,展现广阔空。两千多年前汉墓砖画上已经有院落建筑的表现,及至明清最宏大的建筑群——紫禁城,也采用的复杂的围合形式。
在建筑思想上,中国古建筑体现了明确的礼制思想,注重等级体现:形制、色彩、规模、结构、部件等都有严格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建筑形态,但是也同时限制了建筑的发展。同时,天人合一思想同样体现在中国古建筑的发展过程中,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互相协调与融合。注重建筑,城市选址;建造时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园林体现尤其明显,强调风水。
古代建筑,雕梁画栋,墻壁亦往往作图画。战国时期画事颇盛;汉时宫室,亦多有画人物故事,善恶毕背,以昭鉴戒;后世所画则多山水。
中国有很多著名的建筑著作,其中城市著作有《考工记》,建筑条例著作有宋代李诫《营造法式》、清代《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园林著作有《园冶》。著名的匠人有隋朝的宇文恺、宋朝李诫、明朝蒯祥、清朝样式雷。
单体造型
中国古代建筑的单体,大致可以分为屋基、屋身、屋顶三个部份。凡是重要建筑物都建在基座台基之上,一般台基为一层,大的殿堂如北京明清故宫太和殿,建在高大的三重台基之上。单体建筑的平面形式多为长方形、正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这些不同的平面形式,对构成建筑物单体的立面形象起着重要作用。由于采用木构架结构,屋身的处理得以十分灵活,门窗柱墙往往依据用材与部位的不同而加以处置与装饰,极大地丰富了屋身的形象。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丰富多彩。早在汉代已有庑殿、歇山、悬山、囤顶、攒尖几种基本形式,并有了重檐顶。以后又出现了勾连搭、单坡顶、十字坡顶、盂顶、拱券顶、穹窿顶等许多形式。为了保护木构架,屋顶往往采用较大的出檐。但出檐有碍采光,以及屋顶雨水下泄易冲毁台基,因此后来采用反曲屋面或屋面举拆、屋角起翘,于是屋顶和屋角显得更为轻盈活泼。
方正严整
中国古代建筑多以众多的单体建筑组合而成为一组建筑群体,大到宫殿,小到宅院,莫不如此。它的布局形式有严格的方向性,常为南北向,只有少数建筑群因受地形地势限制采取变通形式,也有由于宗教信仰或风水思想的影响而变异方向的。方正严整的布局思想,主要是源于中国古代黄河中游的地理位置与儒学中正思想的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群的布置总要以一条主要的纵轴线为主,将主要建筑物布置在主轴线上,次要建筑物则布置在主要建筑物前的两侧,东西对峙,组成为一个方形或长方形院落。这种院落布局既满足了安全与向阳防风寒的生活需要,也符合中国古代社会宗法和礼教的制度。当一组庭院不能满足需要时,可在主要建筑前后延伸布置多进院落,在主轴线两侧布置跨院(辅助轴线)。曲阜孔庙在主轴线上布置了十进院落,又在主轴线两侧布置了多进跨院。它在奎文阁前为一条轴线,奎文阁以后则为并列的三条轴线。至于坛庙、陵墓等礼制建筑布局,那就更加严整了。这种严整的布局并不呆板僵直,而是将多进、多院落空间,布置成为变化的颇具个性的空间系列。像北京的四合院住宅,它的四进院落各不相同。第一进为横长倒座院,第二进为长方形三合院,第三进为正方形四合院,第四进为横长罩房院。四进院落的平面各异,配以建筑物的不同立面,在院中莳花植树,置山石盆景,使空间环境清新活泼,宁静宜人。
山水园景
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有意境,它与中国古典诗词、绘画、音乐一样,重在写意。造景家用山水、岩壑、花木、建筑表现某一艺术境界,故中国古典园林有写意山水园之称。从造景艺术创作来说,它摄取万象,塑造典型,托寓自我,通过观察、提炼,尽物态,穷事理,把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以之表现自己的情思。赏景者在景的触发中引起某种情思,进而升华为一种意境,故赏景也是一种艺术再创作。这个艺术再创作,是赏景者借景物抒发感情,寄寓情思的自我表现过程,是一种精神升华,使人心性开涤,达到高一层的思想境界。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景的意境大体分为:治世境界、神仙境界、自然境界。儒学讲求实际,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关心社会生活与人际关系,重视道德伦理价值和治理国家的政治意义,这种思想反映到园林造景上就是治世境界。老庄思想讲求自然恬淡和炼养身心,以静观、直觉为务,以浪漫主义为审美观,艺术上表现为自然境界。佛、道两教追求涅与幻想成仙,园林造景上反映为神仙境界。治世境界多见于皇家苑囿,如圆明园四十景中约有一半属于治世境界,几乎包含了儒学的哲学、政治、经济、道德、伦理的全部内容。自然境界大半反映在文人园林之中,如宋代苏舜钦的沧浪亭,司马光的独乐园。神仙境界则反映在皇家园林与寺庙园林中,如圆明园中的蓬岛瑶台、方壶胜境、青城山古常道观的会仙桥、武当山南岩宫的飞升岩。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神内涵特征有三。其一,艺术价值高的建筑,也同时发挥着维系、加强社会政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其二,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其三,总体性、综合性很强。往往动用一切因素和手法综合成一个整体形象,从空间组合到色彩装饰都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抽掉其中任何一项都会影响建筑的整体效果。
木构架为主
中国古代建筑惯用木构架作房屋的承重结构。木构梁柱系统约在西元前的春秋时期已初步完备并广泛采用,到了汉代发展得更为成熟。木构结构大体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以抬梁式采用最为普遍。抬梁式结构是沿房屋进深在柱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再于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组成一组屋架。平行的两组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结于柱的上端,在各层梁头与脊瓜柱上安置檩,以联系构架与承载屋面。檩间架椽子,构成屋顶的骨架。这样,由两组构架可以构成一间,一座房子可以是一间,也可以是多间。
斗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特殊的构件。斗是斗形垫木块,栱是弓形短木,它们逐层纵横交错叠加成一组上大下小的托架,安置在柱头上用以承托梁架的荷载和向外挑出的屋檐。到了唐、宋,斗栱发展到高峰,从简单的垫托和挑檐构件发展成为联系梁枋置于柱网之上的一圈「井」字格形复合梁。它除了向外挑檐,向内承托天花板以外,主要功能是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成为大型建筑不可缺的部份。宋以后木构架开间加大,柱身加高,木构架结点上所用的斗栱逐渐减少。到了元、明、清,柱头间使用了额枋和随梁枋等,构架整体性加强,斗栱的形体变小,不再起结构作用了,排列也较唐宋更为丛密,装饰性作用越发加强了,形成为显示等级差别的饰物。
木构架的优点是:第一、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建筑物的重量全由木构架承托,墙壁只起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第二、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可以因地区寒暖之不同,随宜处理房屋的高度、墙壁的厚薄、选取何种材料,以及确定门窗的位置和大小。第三、由于木材的特有性质与构造节点有伸缩余地,即使墙倒而屋不塌,有利于减少地震损害。第四、便于就地取材和加工制做。古代黄河中游森林茂密,木材较之砖石便于加工制做。
装修与装饰
中国古代建筑对于装修、装饰特为讲究,凡一切建筑部位或构件,都要美化,所选用的形象、色彩因部位与构件性质不同而有别。
台基和台阶本是房屋的基座和进屋的踏步,但给以雕饰,配以栏杆,就显得格外庄严与雄伟。屋面装饰可以使屋顶的轮廓形象更加优美。如故宫太和殿,重檐庑殿顶,五脊四坡,正脊两端各饰一龙形大吻,张口吞脊,尾部上卷,四条垂脊的檐角部位各饰有九个琉璃小兽,增加了屋顶形象的艺术感染力。
门窗、隔扇属外檐装修,是分隔室内外空间的间隔物,但是装饰性特别强。门窗以其各种形象、花纹、色彩增强了建筑物立面的艺术效果。内檐装修是用以划分房屋内部空间的装置,常用隔扇门、板壁、多宝格、书橱等,它们可以使室内空间产生既分隔又连通的效果。另一种划分室内空间的装置是各种罩,如几腿罩、落地罩、圆光罩、花罩、栏杆罩等,有的还要安装玻璃或糊纱,绘以花卉或题字,使室内充满书卷气味。
天花即室内的顶棚,是室内上空的一种装修。一般民居房屋制作较为简单,多用木条制成网架,钉在梁上,再糊纸,称「海墁天花」。重要建筑物如殿堂,则用木支条在梁架间搭制方格网,格内装木板,绘以彩画,称「井口天花」。藻井是比天花更具有装饰性的一种屋顶内部装饰,它结构复杂,下方上圆,由三层木架交构组成一个向上隆起如井状的天花板,多用于殿堂、佛坛的上方正中,交木如井,绘有藻纹,故称藻井。
于建筑物上施彩绘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建筑物不可缺少的一项装饰艺术。它原是施之于梁、柱、门、窗等木构件之上用以防腐、防蠹的油漆,后来逐渐发展演化而为彩画。古代在建筑物上施用彩画,有严格的等级区分,庶民房舍不准绘彩画,就是在紫禁城内,不同性质的建筑物绘制彩画也有严格的区分。其中和玺彩画属最高的一级,内容以龙为主题,施用于外朝、内廷的主要殿堂,格调华贵。旋子彩画是图案化彩画,画面布局素雅灵活,富于变化,常用于次要宫殿及配殿、门庑等建筑上。再一种是苏式彩画,以山水、人物、草虫、花卉为内容,多用于园苑中的亭台楼阁之上。
台基
一称基座。系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用以承托建筑物,并使其防潮、防腐,同时可弥补中国古建筑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伟的欠缺。大致有四种。
1、普通台基
用素上或灰土或碎砖三合土夯筑而成,约高一尺,常用于小式建筑。
2、较高级台基
较普通台基高,常在台基上边建汉白玉栏杆,用于大式建筑或宫殿建筑中的次要建筑。
3、更高级台基
即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山名,相传位于世界中心,系宇宙间最高的山,日月星辰出没其间,三界诸天也依傍它层层建立。须弥座用作佛像或神龛的台基,用以显示佛的崇高伟大。中国古建筑采用须弥座表示建筑的级别。一般用砖或石砌成,上有凹凸线脚和纹饰,台上建有汉白玉栏杆,常用于宫殿和著名寺院中的主要殿堂建筑。
4、最高级台基
由几个须弥座相叠而成,从而使建筑物显得更为宏伟高大,常用于最高级建筑,如故宫三大殿和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即耸立在最高级台基上。
开间
四根木头圆柱围成的空间称为“间”。建筑的迎面间数称为“开 间”,或称“面阔”。建筑的纵深间数称“进深”。中国古代以奇数为 吉祥数字,所以平面组合中绝大多数的开间为单数;而且开间越 多,等级越高。北京故宫太和殿,北京太庙大殿开间为十一间。
大梁
架于木头圆柱上的一根最主要的木头,以形成屋脊。常用松 木、榆木或杉木制成。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骨架的主件之一。
斗拱
是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构件。方形木块叫斗,弓形短木叫拱, 斜置长木叫昂,总称斗拱。一般置于柱头和额访(又称阑头,俗称看 访,位于两檐柱之间,用于承托斗拱)、屋面之间,用来支撑荷载梁架、挑出屋檐,兼具装饰作用。由斗形木块、弓形短木、斜置长木组 成,纵横交错层叠,逐层向外挑出,形成立大下小的托座。
彩画
原是为木结构防潮、防腐、防蛀,后来才突出其装饰性,宋代以 后彩画已成为宫殿不可缺少的装饰艺术。可分为三个等级。
1、和玺彩画
是等级最高的彩画。其主要特点是:中间的画面由各种不同的龙或凤的图案组成,间补以花卉图案;画面两边用《 》框住,并 且沥粉贴金,金碧辉煌,十分壮丽。
2、旋子彩画
等级次于和玺彩画。画面用简化形式的涡卷瓣旋花,有时也可画龙凤,两边用《 》框起,可以贴金粉,也可以不贴金粉。一般用次要宫殿或寺庙中。
3、苏式彩画
等级低于前两种。画面为山水、人物故事、花鸟鱼虫等,两边用《 》或( )框起。“( )”被建筑家们称作“包 袱”,苏式彩画,便是从江南的包袱彩画演变而来的。
屋顶
中国传统屋顶(古称屋盖)有以下六种,其中以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为 级别最高,其次为单檐庑殿、单檐歇山顶 。
1、庑殿顶
四面斜坡,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屋面稍有弧度,又称四阿顶。
2、歇山顶
是庑殿顶和硬山顶的结合,即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转折成垂 直的三角形墙面。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依脊组成,所以又称 九脊顶。
3、悬山顶
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山墙之外。屋面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又称挑山顶。
4、硬山顶
屋面双坡,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于屋面。
5、攒尖顶
平面为圆形或多边形,上为锥形的屋顶,没有正脊,有若干屋脊交于上端。一般亭、阁、塔常用此式屋顶。
6、卷棚顶
屋面双坡,没有明显的正脊,即前后坡相接处不用脊而砌成弧形曲面。
山墙
即房子两侧上部成山尖形的墙面。常见的山墙还有风火山墙, 其特点是两侧山墙高出屋面,随屋顶的斜坡面而呈阶梯形。
藻井
中国传统建筑中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名为“藻井”,含有五行 以水克火,预防火灾之义。一般都在寺庙佛座上或宫殿的宝座上方。是平顶的凹进部分,有方格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上有雕 刻或彩绘,常见的有“双龙戏珠”。
木头圆柱
常用松木或楠木制成的圆柱形木头。置于石头(有时是铜器) 为底的台上。多根木头圆柱,用于支撑屋面檩条,形成梁架。
中国建筑中具有审美价值的特征形式和风格。自先秦至19世纪中叶以前基本上是一个封闭的独立的体系,2000多年间风格变化不大,通称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社会性质的改变,外国建筑,特别是西方建筑的大量输入,中国建筑与世界建筑有了较多的接触和交流,建筑风格发生了急剧变化,通称为中国近现代建筑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封建社会中发展成熟,它以汉族木结构建筑为主体,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优秀建筑,是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风格非常显明的一个独特的艺术体系。中国古代建筑对于日本、朝鲜和越南的古代建筑有直接影响,17世纪以后,也对欧洲产生过影响。
艺术特征
和欧洲古代建筑艺术比较,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有3个最基本的特征:
①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
②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建筑艺术的一切构成因素,如尺度、节奏、构图、形式、性格、风格等,都是从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出发,为人所能欣赏和理解,没有大起大落、怪异诡谲、不可理解的形象。
③总体性、综合性很强。古代优秀的建筑作品,几乎都是动员了当时可能构成建筑艺术的一切因素和手法综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形象,从总体环境到单座房屋,从外部序列到内部空间,从色彩装饰到附属艺术,每一个部分都不是可有可无的,抽掉了其中一项,也就损害了整体效果。
这些基本特征具体表现为:
重视环境整体经营
从春秋战国开始,中国就有了建筑环境整体经营的观念。《周礼》中关于野、都、鄙、乡、闾、里、邑、丘、甸等的规划制度,虽然未必全都成为事实,但至少说明当时已有了系统规划的大区域规划构思。《管子·乘马》主张,“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说明城市选址必须考虑环境关系。中国的堪舆学说起源很早,除去迷信的外衣,绝大多数是讲求环境与建筑的关系。古代城市都注重将城市本体与周围环境统一经营。秦咸阳北包北坂,中贯渭水,南抵南山,最盛时东西达到二三百里,是一个超级尺度的城市环境。长安(今陕西西安)、洛阳(北魏)、建康(今江苏南京)、北京(明清)等著名都城,其经营范围也都远远超过城墙以内;即使一般的府、州、县城,也将郊区包容在城市的整体环境中统一布局。重要的风景名胜,如五岳五镇、佛道名山、邑郊园林等,也都把
环境经营放在首位;帝王陵区,更是着重风水地理,这些地方的建筑大多是靠环境来显示其艺术的魅力。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滨临太平洋。疆域南起曾母暗沙,北至漠河的黑龙江上,西始帕米尔,东到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流处。全国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山地由西向东分为三个台阶:西南部为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是第一阶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以东,海拔1000~2000米的高原与盆地,是第二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云贵高原以东,为海拔1000米以下的丘陵地与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是第三阶梯。中国大部份地区位于北温带和亚热带,属东亚季风区。东南沿海年降水达1500毫米以上,而内陆的西北部地区,只在50毫米以下。湿度随地势升高而明显降低。
因依自然条件
生活在这些不同自然条件下的古代人们,因地制宜,因材致用,运用不同材料,不同做法,创造出不同结构方式和不同艺术风格的古代建筑。黄河中游为黄土地带,土层厚,土质松,雨量多,气候温暖而湿润,曾遍布森林。这就使古代人得以定居下来,用简陋的工具从事农耕,用木材和黄土架构房屋来抵御寒冷与风雨。这些房屋大多以木材为构架,以黄土为墙壁,屋顶敷以草泥或茅草。房屋朝向南方,是为了采光和冬季避风、取暖。在中国的南方,房屋多为南向或东南向,是为了接纳从东南方吹来的海风。有的地方为了空气流通与减少潮湿,房屋下部采用杆栏式构造。建筑材料除土木以外,南方多采用竹子与芦苇。山区则广泛运用石材,以条石筑壁,片石敷顶,达到了就地取材之能事。森林地区则常使用井干式建筑。总之,中国古代建筑是古代人们因依自然条件的产物。
儒学自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崇儒术以后的两千多年中,始终是居于统治地位的一种意识形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一切方面有着重大影响,是中国古代社会几千年中的精神主轴。虽然汉代以后有道教的创立和佛教的传入与盛兴,但佛、道之学始终居于附从地位,在中国人心目中,儒学才是正统。
儒家思想对建筑的影响大体可以归究为六个方面:第一、儒学提倡礼制,以礼为治国之本和个人立身行事的准则,由此产生了建筑上的多种类型及其形制,如殿堂、宗庙、坛、陵墓等。第二、儒学主张君权至上,皇帝是受命于天的万民之主,故建有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宫殿,用来体现君权至高无上。第三、儒学主张敬天,对天地的祭祀是历朝大祀,故建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以及社稷、先农诸坛。第四、儒学主张孝亲法祖,故有宗庙、2号站注册开户陵墓之建营。第五、儒学主张中正有序,故有建筑平面布置的方整对称,昭穆有序,从而形成都城、宫城及建筑群体严格的中轴对称布局形制。第六、儒学主张尊卑有序,上下有别,注重用建筑来体现尊卑礼序,举凡建筑的开间、形制、色彩、脊饰,都有严格的规定,不得违制僭越。
中国自古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些民族所居住的地域,由于东西南北的自然环境不同与气候条件的差异,也由于不同地区各自产有不同的建筑材料,所以世代以来,他们便依自然条件与可能提供的材料,按照各自生产和生活的不同需要与习惯,创造了互不相同的建筑,并在长期发展中形成各自的建筑做法与建筑风格。
在北方黄土地区,古代人们利用黄土的特性,或用土坯,或夯土筑墙,以此筑成房屋,或构筑成窑洞作为住居。后来又用黄土烧制砖瓦,用以盖房既方便又耐久。在南方,气候潮湿多雨,人们便以竹木为建筑材料构筑房屋居住。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地处亚热带,常用竹木搭成杆栏式建筑。而青藏高原,少雨干旱,昼夜温差大,则多砌筑厚墙式平顶碉房。蒙古族地区,依逐水草而居的游牧习惯而搭制帐篷式住房(蒙古包),这种房屋易于拆架迁移。西部伊斯兰教建筑则喜欢采用尖拱形建筑。总之,古代各族人民,因依自然条件与当地可能提供的建筑材料,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与需要,各自构筑了不同民族风格的建筑,共同丰富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内容,共同为发展中华民族的古代建筑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2号站注册《Q2347-660》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至今已有约一千七百年的历史,为杭州最早的名刹。灵隐寺地处杭州西湖以西,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两峰挟峙,林木耸秀,深山古寺,云烟万状。
灵隐寺开山祖师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他在东晋咸和初,由中原云游入浙,至武林(即今杭州),见有一峰而叹曰:“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一小岭,不知何代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遂于峰前建寺,名曰灵隐。
灵隐寺初创时佛法未盛,一切仅初具雏形而已。至南朝梁武帝赐田并扩建,其规模稍有可观。唐大历六年(公元771年),曾作过全面修葺,香火旺盛。然而,唐末“会昌法难”,灵隐受池鱼之灾,寺毁僧散。直至五代吴越王钱镠,命请永明延寿大师重兴开拓,并新建石幢、佛阁、法堂及百尺弥勒阁,并赐名灵隐新寺。灵隐寺鼎盛时,曾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堂,僧房一千三百间,僧众多达三千余人。南宋建都杭州,高宗与孝宗常幸驾灵隐,2号站注册主理寺务,并挥洒翰墨。宋宁宗嘉定年间,灵隐寺被誉为江南禅宗“五山”之一。 清顺治年间,禅宗巨匠具德和尚住持灵隐,立志重建,广筹资金,仅建殿堂时间就前后历十八年之久。梵刹庄严,古风重振,其规模之宏伟跃居“东南之冠”。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康熙帝南巡时,赐名 “云林禅寺”。
新中国成立后,灵隐曾多次进行大规模整修。于今,在政府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方针下,在方丈光泉法师的引领下,灵隐寺两序大众以“充分发扬佛教优良传统,积极建设东南人间净土”为发展目标,使灵隐这座千年古刹,法幢高树,海众安和,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目前,灵隐寺主要由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直指堂(法堂)、华严殿为中轴线,两边附以五百罗汉堂、济公殿、联灯阁、华严阁、大悲楼、方丈楼等建筑所构成,共占地一百三十亩,殿宇恢宏,建构有序。大雄宝殿中有一尊释迦牟尼佛像,是以唐代禅宗佛像为蓝本,用二十四块樟木雕刻镶接而成,共高24.8米,妙相庄严,气韵生动,为国内所罕见。
灵隐自创建以来,高僧云集,文人荟萃,2号站注册开户儒释交融,谈禅论道,一吟一咏早己蔚然成为文化大观。此外,寺内还存有不少年代久远的佛像、法器、经幢、石塔、御碑、字画等历史文物,这些珍贵的佛教文化遗产使灵隐寺被列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序已进入新世纪,灵隐寺以其得天独厚的佛教文化、宏伟壮丽的殿宇建筑和秀美幽雅的自然风光,吸引着海内外游客。灵隐寺,它早已成为人们学佛、观光、祈福、休闲的佛教胜地。
2号站注册《Q2347-660》公元977年,吴越国王钱俶为供奉佛螺髻发舍利、祈求国泰民安而建造了雷峰塔。从南宋开始,“雷峰夕照”便名列西湖十景,誉满天下。但在历史上,雷峰塔历经战乱,屡遭毁损。1924年9月25日,古塔终因年久失修而轰然倒塌。“雷峰夕照”胜景从此名存实亡。
2002年10月25日,千年胜迹雷峰塔重建落成。雷峰塔新塔外观是一座八面、五层的楼阁式塔;全塔通高71.679米,占地面积3133平方米。新塔无论在景观建筑上还是文化内涵上,都具有鲜明、独特的风格和个性。
雷峰新塔,具有四大特色:独特的景观、2号站注册开户深厚的佛文化、优美的白蛇传传说和新颖的建筑特色。一、看“景观”:登上雷峰塔顶层,我们的视线便被抬高了近百米。在塔外的檐廊上,迎风站立,四下俯瞰,西湖山水风光将全部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二、观“佛教”雷峰塔地宫考古挖掘:古塔的镇塔之宝——安放“佛螺髻发舍利”的纯银阿育王塔,这是目前国内出土的唯一一处“佛发舍利”,这座稀世珍宝目前被供奉在景区内的佛舍利馆中;三、听“爱情”:《白蛇传》是中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走进雷峰塔,可以看到许仙与白娘子这段缠绵爱情故事的重现;四、品“建筑”:新塔在吴越时期老塔的原址上重新建造,是一座奇特的“塔中之塔”。塔基以下是老塔遗址,2号站注册塔基以上是雷峰新塔,新塔尽可能沿袭雷峰塔原有的风格。
随着夜西湖的越来越美丽,晚上的雷峰塔更是璀璨夺目。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在雷峰塔上数西湖夜明珠,可以真正体会“月亮之下,天堂之上”的感觉。
新世纪的景区既传承了雷峰老塔的深厚文化,又增添了雷峰塔更人性化的设施和服务。整个景区设置了无障碍通道、自动扶梯、观光电梯,提供电瓶车免费接送服务,无论是老人还是残疾人,都可以在景区内畅游无阻。
2号站注册《Q2347-660》仿古砖分为仿古青砖和仿古红砖。青砖和红砖的硬度是差不多的,只不过是烧制完后冷却方法不同,而红砖是自然冷却,简单一些,所以现在生产红砖多,青砖是水冷却(其实是一种缺氧冷却),操作起来比较麻烦,所以现在生产的比较少。虽然强度、硬度差不多,但青砖在抗氧化、水化,2号站注册大气侵蚀等方面的性能明显优于红砖,用于砌筑材料,更可延长建筑物寿命,仿古青砖多用庙宇,教堂,园林景观等工程,历经沧桑更显古朴。
古建筑仿古青砖:纯粘土烧制而成;经饮水这道工序使其呈青灰色;区别于普通仿古瓷砖(如:瓷质砖、玻化砖、等)古建青砖给人以素雅、沉稳、古朴、自然、宁静的美感;具有透气性、吸水性、2号站平台登录抗氧化、净化空气等特点,是房屋墙体、路面装饰的一款理想装饰材料。近年来成为设计师极力推荐的产品之一。
仿古砖中的青砖是选用天然的粘土,运用现代科技结合传统工艺烧制而成的仿古建筑材料,仿古青砖用于砌筑材料,更可延长建筑物寿命。产品具有抗冻性,耐酸碱性,不剥落,无辐射,耐老化,无光污染,施工方便,造价合理等特性,是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绿色环保建材
2号站注册《Q2347-660》“青砖伴瓦漆,白马踏新泥山,花蕉叶暮色丛染红巾,屋檐洒雨滴,炊烟袅袅起,蹉跎辗转宛然的你在哪里?”多么优美而又充满伤感的句子啊。说起青砖,出现在我们脑海里的总是古代的一切,古时候的爱恨情仇、生离死别、喜怒哀乐。每一片青瓦,每一块青砖,都充斥着浓厚的历史气息,掩藏着多少人的一切一切。在雨天,混着雨味和香草味映入眼帘的青砖青瓦房总给人另一种感觉,不由自主的放松、身心愉悦,远离闹市,2号站注册享受青砖青瓦房带给我们这片刻的宁静美好。
每当逢年过节,我们外出旅游,总会到一些有古时候建筑真迹的风景区去游玩。在城市还有各种仿古景区,仿古街等等,2号站平台登录为什么青砖没有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淘汰,因为这是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无论到什么时候,青砖也不会被淘汰。
这些古老的青砖现在又换发出新的生机,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依然能够在现在的社会发挥重要的作用。青砖顾名思义是呈青灰色的黏土砖,用土窑烧制而成,因为砖中含青灰色低价铁,所以为青灰色。其耐久性、耐蚀性和韧性等都比红砖好。这也是青砖留存至今的重要因素。常住在钢筋水泥混凝土建造的房子里,来青砖青瓦片建成的房子里居住也是一种乐趣。虽说人都是往前走,但也不要忘了身后的景色。
需要青砖的客户们,请联系我们,我们有多年的制造经验和售后服务。我们得到了老客户的一致好评,也期待与新客户的携手合作。
2号站注册《Q2347-660》青瓦历史悠久,其美观、价格低廉、防雨保温成为中国传统建筑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青瓦的性价比不用过多介绍,历史是对它最好的赞美,时间就是对它最好的考验。青瓦久经不衰一定有它的道理。
青瓦是由粘土烧制的,呈青灰色。由于它具有极强的粘性,青瓦适用于混凝土结构、木结构、钢结构、砖木混合结构等各种结构新建坡屋面和老建筑平改坡屋面,铺屋顶用的建筑青瓦形状有平形,半圆形,拱形等。
青瓦的历史渊源,要从制造工艺上开始说起,青砖青瓦可以说是建筑房屋中的不二选择,它的外色,讲究的是润色光泽,2号站平台登录与自然相辅相成的搭称,厚实的外表带给人们的更是一种安全感。古法烧制而成的青瓦,效果通气耐风,是现代仿古建筑的第一选择。青瓦隔热效果极好,我们可以看到有的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房顶有时也铺盖着一层青瓦。
除上述之外,青瓦在收藏价值上也有显现,2号站注册青瓦从它的质地、色泽上被很多人拿来作为茶具、餐具使用。从古至今随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上好的青瓦被收藏家收藏,体现其也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青瓦给人以素雅,沉稳,古朴,宁静的美感,无论在仿古建筑或现代建筑中,青砖青瓦近年来成为设计师极力推荐的产品,需要青瓦的客户们,请联系我们,我们的产品和服务一定会得到您的好评。竭诚欢迎您的到来
2号站注册《Q2347-660》一、青砖青瓦艺术设计本质
与抛光砖和瓷砖相比,青砖青瓦的确给人一种古色古香的感觉,或者更接近“自然”状态。每一块青砖青瓦都有其自身的意义,如从大自然中寻找生命的坚韧“戈壁石”,阐释大自然的力量,气势恢宏,如“风暴”般的云朵,质地坚实,外表僵硬,仿佛历经了无数沧桑,展露出晶莹剔透的时尚魅力。青砖青瓦设计的本质是复古再现“自然”和“自然状态”。
青砖青瓦艺术不仅可装饰,可承传历史,同时也是品鉴把玩的艺术品,中庸之道,于和谐传统一体,润心于砖;可见色则变;常抚之则吸其体之气、味、液而润之,足踏则光;以水养之自然变,质朴天成;茶水扑之,则如茶色、2号站平台登录茶香味;丹青之润,则滋其艺心;故而提倡多以其收藏把玩,可修身、养心以融其五行相合,万物归一。
二、在选择和购买青砖青瓦时,不建议出现以下情况:
1.标度误差:购买青砖时,应注意核对标准。刻度误差大于0.5mm,表面平整度大于0.1mm的不合格。不合格的青砖将影响施工难度和装饰效果。
2.色差:由于其颜色外观丰富,每批青砖因各种原因,很难保证砖的通用颜色。一次购买大量青砖时,必须进行色差对比,避免青砖颜色差异明显,影响装饰整体作用。
3.吸水性:购买青砖时,应注意其吸水性。优质生坯吸水率低。高吸水率的青砖,经升温、降温收缩后,2号站注册外观会开裂,并从墙体和地面上脱落。若未注明青砖的吸水率,则可在青砖的对面使用茶水和水滴。几分钟后,可以观察到扩散程度。吸水率越低,吸水率越低,水质越好。
4.古建筑青砖质地密度:无论砖面是否平整,厚度是否有不均匀的针孔,敲击青砖声音是否响亮,即砖的质地密度高,硬度好。